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中国十大重大科技工程,如北斗导航系统、高铁、芯片、人工智能等,梳理这些领域发展的重要阶段和成就,多维度分析其背后的重要原因;聚焦科技评价体系发展中的大事件,揭开其背后的故事,凸显评价体系在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聚焦科技领军人物,如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钱三强等,呈现他们为中国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他们无私奉献,成为后来者的楷模。全书分为科技工程、科学评价和科学巨匠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包括6-10篇文章,每篇文章5000字左右。本书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
书评:
书中的文章,形式上是适合一般公众阅读的,但因为他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故能说理清晰,言之有物。
——江晓原
摘录:
在当今中国,大概多数人都知道GPS,因为它神通广大的功能应用广泛,比如中国的车主都很喜欢它。但如果你提起“北斗”,知晓的人要少得多。其实,GPS也好,“北斗”也好,都是利用人造卫星来实现地球表面物体的精确定位,简称卫星定位导航。只是GPS由美国主导并在全世界用了20多年,而“北斗”由中国主导,还在建设完善之中。那么,在人们已经习惯用GPS的时候,为什么中国要下大本钱去搞“北斗”呢?
1991年1月1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进攻,目的在于恢复科研威特的国家主权。这场战争历时42天,以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而结束。
在世界现代史上,海湾战争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转折性、标志性的历史意义。仅就其军事意义而言,海湾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这场战争是一次高科技之战,GPS就是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
核能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调整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从全球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看,核能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随着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核电出口的步伐正在加速,核电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球拓展的一张王牌。
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核电可以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各类消息通过网络平台快速传播,而公众对核电的了解一般都很有限,易受煽动,难辨真伪,所以一旦有关于内陆核电的谣言传播,就很容易造成社会恐慌。
核电厂址是稀缺战略资源。
由于核电站的特殊性,对所在厂址具有严格的要求。除地理位置、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自然因素外,核电厂厂址的核安全要求还涉及人口增长限制、应急撤离、放射性废液和废气排放等社会环境因素。尽管我国疆域辽阔,但能够满足严苛要求、适宜建造核电厂的地点却十分稀缺。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滨海、滨河地区工、农、旅游业基础建设近年来迅速发展,城镇化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因此核电厂厂址资源越来越紧缺。在大力发展核电产业的背景下,核电厂厂址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也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对于国家而言,不论近期内是否大力发展核电,核电厂址都是国家宝贵的稀缺战略资源。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多数沿海省份都已拥有了核电厂址,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规划的核电机组都在10台以上。目前,沿海省份的核电厂址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普查,随着下一轮沿海核电站的开工建设,沿海核电厂址越发稀少,且很难再有合适厂址。《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明确指出:“除沿海厂址外,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内陆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核电厂址前期工作,这些厂址要根据核电厂址的要求、依照核电发展规划,严格复核审定,按照核电发展的要求陆续开展工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艰难历程、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等等,不仅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的,而且是全世界有识之士正在着力探讨的。
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阐释中国成就、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都绕不过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既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既是一个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中国现象,也是一个持续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历史过程。也因此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本真过程。一句话,是科技重新塑造了中国。
要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理解科技是如何重塑中国的,通常有这么几个进路:一是看数字,也就是看能够体现科技成就的诸多载体的统计数字,比如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科技发明专利的数量、科技人才的数量等等;二是看贡献,也就是看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一具体领域或行业的科技成就与实力,比如国防科技实力、各工业行业领域科技产品的性能与竞争力等等;三是看原创,也就是看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这方面原是中国的弱项,但近年来已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四是看影响,也就是看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包括中国科技人才、科技水平、科技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五是看未来,也就是看中国科技发展潜力,比如体制机制、文化环境等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等等。
只有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或是妄自菲薄。换句话说,我们既不能因为统计数字上的迅速提高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重大突破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为在某些领域的落后和差距而丧失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科技的发展、成长与进步,要理性看待中国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深入理解中国科技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总之,我们要做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促进派、参与者,而不是反对派、旁观者。
(摘编人:李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