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电影的秘密:形式与意义》是一本经典的电影启蒙教材,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电影概论书,旨在让影迷、普通观众也能读懂电影的形式风格与电影的魅力。
本书提供了五百多张精挑细选的插图、五十余篇影人及相关作品专题解析,对电影摄影、美术、表演、剪辑、声音、叙事、特效等构成元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从电影风格、流派、美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提供解读方法,从而全方位地阐释了“电影如何创造意义”。
自1997年首次出版以来,本书历经6次修订与再版。第6版修订新增关于视觉技术、数字特效等内容。
本书是全球知名教育集团培生推出的经典教材之一,被多所北美高校指定为电影入门课程的必读读物。
摘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美国电影学者开始质疑和批判“宏大理论”(如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对于研究电影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又以大卫•波德维尔为代表,他在著作中明确指出了“宏大理论”将于未来终结,并强调“中等层面”实证经验的重要性。虽然波德维尔的这种观点在电影学界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但毋庸置疑,电影研究的领域不再集中于“宏大理论”指导下的理论研究,对电影媒介本身的探索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虽未有人以“新形式主义者”的身份称呼本书作者斯蒂芬·普林斯教授,但他的《电影的秘密》却以形式主义的方法对电影媒介、文本与意义进行了解读。这与他的学术身份不无关系。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电影学教授,普林斯著作等身,不仅创作了十余本研究类型电影、电影中的暴力、黑泽明电影的专著和数十篇论文,还曾担任Projections和Film Quarterly期刊编辑十余年,也是“CC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发行公司的特约电影评论员,为十几部DVD录制评论音轨。
因此,《电影的秘密》被作为面向电影学生和普通大众的入门类电影研究读本。普林斯对每一章节都进行了条理清楚地建构,精挑细选了影人及作品案例,并表达了独特、鲜明的个人观点。自1997年第一版问世以来,普林斯不断对本书进行增删、修订,至今已更新至第六版。本书详尽地以拉片式的方法探讨了电影媒介的元素特征,阐释了为什么观众看到的都是电影人的设计与安排,却还是死心塌地地选择相信银幕世界所呈现的种种真实与虚构。另外,本书还讲述了有趣的电影拍摄幕后故事,还原电影制作的过程,并通过补充声音、特效等章节,表达了电影技术对于构建电影美学的作用,最后点出“意义不在电影里,而在观众与电影的互动中”的观点。
正如书中所说:“电影的美学是与技术、社会和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的。如果脱离其他元素,仅关注电影美学,那么对电影及其意义的理解便是不完整的。”因此,本书便从电影制作和电影形式的角度,一步步论述了电影结构的组成元素、电影文本的风格与流派、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模型,从而由浅入深地阐释电影的技术、美学与媒介特征。
在编校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认识电影》《世界电影史》《电影是什么?》等多部电影论著,以及《电影艺术词典》《现代影视技术辞典》等多部电影词典,并向多位学界老师请教、咨询,以尽量确保书中人名、片名、片例、专有名词的译法无误,同时在这些名词首次出现之后加注英文,以便读者查阅。我们注重译文的准确性与流畅度,在编校中与译者多次沟通、讨论、修订,比如第9章“银幕真实的模式”,我们反复推敲如何最好表达“screen reality”的含义,最后参考《电影是什么?》中《电影现实主义和解放时期的意大利流派》(崔君衍译,原文名为An Aesthetic of Reality: Cinematic Realism andthe Italian School of the Liberation)以及其他相关文章及本文语境,将其译为“银幕真实”。即便如此,由于普林斯教授学术素养极为深厚,书中所提及的名词、概念在中文语境里少有出现,且本书体量极大,书中或许仍存在着不准确之处,尚请读者批评指正。
掌握和了解电影媒介的本体特性对分析和研究电影文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近年来概论类电影书籍层出不穷的原因。另外,尽管波德维尔“中等层面”的实证经验在理论界有其局限性,但这种方法在当下中国的电影研究学科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浪电影学院”编辑部不断引进概论、理论类书籍,也是力图为电影研究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因此,我们希望《电影的秘密》能与《认识电影》《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电影研究导论》等一批深入浅出的经典著作一起,带你进入更深入与广阔的电影领域。
(摘编人: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