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
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书评
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诗意、形象生动的语言:
“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精致典雅而又不失于活泼的图文编排,彰显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
标题、正文、引文、图注、图片等,精心布局,随处可见的满满的设计感。精选精修近四百幅图片,足以让你在阅读诗意文字的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深邃意境、恒久魅力。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原来没有过的书,是知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但与向来读到的知识性或艺术性的书都不同,作者的讲述没有学院的腔调,没有勉强的抒情,也没有做作的小儿语。知识点多,而具发散性,语言平实,而饱含诗意。”
——朱家溍之女、故宫《紫禁城》杂志编辑朱传荣女士作序推荐
内容:
一间屋和一个家并不相同。一间屋可以数得出,一个家只能感受得到。
屋是泛指在地上搭建、有顶盖、有墙壁的人工结构,而“家”则是一间带着特殊意义的屋。
因为屋内有美食(“豕”——野猪跑入了屋内,自然是等着烹调)。野猪当然不会自动爬上餐桌,所以要有一个“家”,很不容易。
古人洞悉世情,早就知道生活“安”静。全赖屋檐下那位持家有道的女性。
“安家”意味着稳定的温饱和无尽的关怀,这才是产生“屋”这个泥土上的人工结构的真正企图。安家则立业,古人从此得意“安”心得在“家”里用脑袋进一步思索出更高级的人类文化来;否则就只能够用双脚在外面走那永远无法“安顺”的路。
榫卯令人联想起米开朗基罗那番著名的“浴盆”理论。
这位西方伟大的雕刻家以“浴盆”来形容一块未经雕琢的原材,相信每一块石头里都沉睡着一个生命。作为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觉得自己的职责只不过是将这生命从 “浴盆”中牵出来,把多余的部分凿掉而已。
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木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在一起,不再分开。
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也许十年,也许十五年,长时间在大自然作用力的牵引下,便会自动松脱,这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这些作用力影响的结果,就如潮汐涨退的道理一样。然而,当榫卯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话,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巅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
1937年,当中国近代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教授,经过长途跋涉,几经艰辛,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一座建筑简练古朴的庙宇时,这座兴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857)的佛光寺已经在山野丛林中静候了一千多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还像当初一样互相紧扣,不离不弃。
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地是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汩汩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
远远望去,一攒攒的斗拱好像层层叠叠的波涛,将庞大的屋顶拱托得犹如航行的船只般。斗拱是属于大式(高级)建筑的构件,因此就算是船,也是琉璃生辉的船(高级建筑的屋顶大都是采用琉璃瓦);斗拱,即是色彩豪华的浪花。
坛,独立的台基。视苍天为大块文章来阅读的台是天文台;向下俯察苍生的是阅台;而毕恭毕敬地让参天检阅的叫做坛,是没有“建筑物”的建筑。
春秋阶前,冷对空堂,诗人笔下的台阶都带着一种寂静的感觉,又是“天阶夜色凉水”,又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日间竹影拂拭,夜里月色浸洗。台阶,霜浓露重,拾级而登,手把扶持,非栏杆莫属。
风云一变再变又再变,屋顶依旧弯弯遍九州。
屋顶的弧度,在力学上可以将铺设的瓦片扣搭得更紧贴;宽阔的出檐既保护着木构屋身,同时又避免地基受到雨水冲击而损坏。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
2.5公顷的庭院宽阔得像广场,并没有任何属目的东西,一切都集中在尽头那洁白晶莹的台基上的建筑物。
远远望去,中间大殿虽然并不特别高耸,但与其他副殿连成一群时,又排众而出。率领着一个个反翘华丽的琉璃屋顶,连结成一条充满活力的天际线。最高只有几十米的殿宇群,在几百米外,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条将天地划分的线条,告诉你,它们不是一群而是一座建筑。每个人一进入这个广场时,都会被这种连结天地的气势慑服,不期然地停步屏息凝望,然后オ小心翼翼地向前走近。唯有明亮强烈的颜色才能唤醒整个寂寥宽阔的广场,坐落在晶莹的汉白玉(白色大理石)台基上的大殿,红色的柱,更加红的墙壁,覆盖着金黄耀眼的琉璃瓦顶,下一道以青绿为主调的彩画和斗拱。冷暖的色彩对比不单令本来宽阔的出檐深度增加,而且变得轻盈。白色、红色、金黄色,如在晴天的话,背景就是一个蓝。
(摘编人: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