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了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书评: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纽约时报》
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伦敦时报》
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每日电讯报》
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 《出版人周刊》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国家》杂志
摘录:
我们才刚结婚,连到商店买东西都还会牵手。我告诉他:“我爱你。”但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我不知道……
那天晚上我听到声响,探头望向窗外。他看到我就说:“把窗户关上,回去睡觉。反应炉失火了,我马上回来。”
我没有亲眼看到爆炸,只看到火焰。所有东西都在发亮。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热气逼人。他一直没回来。
很多人突然死掉——走路走到一半,倒在地上,睡着后永远醒不过来;带花给护士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一个接一个死掉,但是没有人来问我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没有人想听和死亡或恐惧有关的事。但是我告诉你的故事是关于爱情,关于我的爱……
我的灵魂在那里死了,我会生出没有灵魂的东西。这里的人比较少,房屋是空的,我们家旁边就是森林。我不太喜欢人太多的地方,像是火车站,或是战争。
男人不可能快乐,他不应该快乐。上帝看到亚当很孤独,所以给他夏娃,是为了让他快乐,不是让他犯罪。但是人无法快乐。比如我,我不喜欢黄昏和黑暗,就像现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我不明白这是什么地方,但是那不重要,我活着或死掉都不重要。人的生命就像草:开花,枯萎,然后被火烧掉。
自由总是伴随着寂寞,我明白这一点,所有去过反应炉的人也同样明白,就好比战场前线的壕沟一般。恐惧与自由!无论如何都得活下去,这不是过着平凡生活的人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在死亡边缘徘徊?
切尔诺贝利就是我们仅有的世界。这场灾难破坏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痛苦,但我们现在领悟了,这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无处可去。很可悲,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人生观与众不同。参与过战争的人被称为“迷失”的一代。我们也同样迷失了。唯一没变的,是人的苦难。苦难是我们的象征,是无价的!
(摘编人: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