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作者:万维钢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907更新时间:2018-11-30

内容简介:

以理性思维取胜,作者糅合了大量的前沿新知,得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认识。它是反不靠谱的常识性的思维惯性,是反常识的;它是反听着无害但喝起来有毒的心灵鸡汤,是反成功学的;它要用“科研的格调”来理解和认识世界,你需要有靠谱的判断力。全书的内核是用理性的思维理解世界。

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获央视评选2014年“中国好书”,第10届文津奖获奖图书。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趣、有料、有价值,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硬货。作者是科物理系研究院员,过硬的理科背景为本书的理性做了保障。正如副标题“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所言,这本书不仅抖了很多有趣的“反常识”知识,更重要的是“现身说法”,用客观、理性、逻辑的方法,加上广阔的视野,逐一分析了诸多案例。我想,介绍这种思维方法才是本书的核心,也是读者最应该了解和学习的地方。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甚至炒股,投资,创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书中大量案例也非常有趣。比如一个被媒体广泛传播的事件,伦敦奥运会为运动员准备的15万个避孕套在5天内被用完。当时很多媒体、公众人物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说运动员花心,压力大等等。但没有人多问一句,这个数量级背后更合理的逻辑是什么?事实上有人把这些免费避孕套转手卖出。这些有趣的案例提醒读者,凡事多思考,客观看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情绪共鸣。

                                             ——亚马逊编辑艾丽萨

读这本书绝不像读某些流行读物那么畅快,它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想几步,甚至,合卷后也未必能给你增加多少谈资——或者说,作者并不热衷于提供“有趣的知识”,他致力提供的是传说中的“科学理性思维”。他的野心是让“反常识思维”变成“常识思维”。                 

  ——姬十三(果壳网CEO)

你可以不同意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但绝不能忽视作者所采用的,基于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这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土摩托(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著有《土摩托看世界》)

与同人于野一起寻找话题,堪称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因为很少有人能把科学新知这块天地的魅力展现得如此清晰透彻。

——范致行(《新知客》、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前主编,读首诗再睡觉创始人)

这几年,我一直心甘情愿地被一个理工男“洗脑”,他就是万维钢。

                        ——张明扬(《东方旱报—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同人于野即万维钢是我知道的最善于用理科思维看社会问题的人,这本书只包括了一部分他历年写的文章,多数是关于个人的,例如一万小时定律以及它的真正含义。就像他在书中所写,这是一本值得马上读第二遍的好书。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物理学家和作家,著有(《越弱越暗越美丽》)

万维钢是少有的能与国外作者在视野、阅读量、写作方式与勤奋程度等方面一较高下的汉语写作者,无论对读者还是编辑来说,他都是一位理想的作者。我愿意向任何人毫无保留地推荐他的文集。

    ——郑诗亮(《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澎湃新闻思想版块编辑)

  

摘录:

他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因为这些判断本来就是从人的原始思维而来的,然而现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思维,却是“反常识”的。

据英国人类学家邓巴估计,我们至今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也就有150个而已(这个数字被称为“邓巴数”)。

美学不可能是客观的,每个人都在鄙视别人的审美观和被别人鄙视,我们在审美观的鄙视链上不断移动。

“Trade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事情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所谓“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

“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但人脑天生不适应抽象数字。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找论据。每个人都爱着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

人们更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天生就是律师思维,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吧。

如果人人都只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既然改变那些已有成见的人的观念如此困难,也许双方阵营真正值得做的只有争取中间派。

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生活中的成年人如果不被“双规”,很少承认自己的错误。

所有科学家有一个共同优点:他允许你改变他的想法。

搞科研的一大乐趣就是被别人改变想法!

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 …往往愿意为避免失去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聪明人,不会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

有些事情的发生,跟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心。

对智者来说,偶然因素是不值得较真的。……为偶然事件大惊小怪,甚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幼稚的表现。

成绩可能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失败者没必要妄自菲薄,成功者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成功中是有侥幸的。

要学会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

独立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的。

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是很不擅长理解随机性。

如果数据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就好像真有规律一样。

随机分布不等于均匀分布。

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它就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跟本性一点关系没有。

理解随机现象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会再轻易地大惊小怪了。

人们总是希望能给复杂而混乱的世界找个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有某个强大的力量,怀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

想要对任何事情的真伪都给以正确的判断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地评估每件事的可能性。

自然没有目的,人类社会的很多现象往往也没有什么目的。

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运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原子在电磁场中运动,个人意愿能改变的事情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随波逐流。

工作时间与健康并不是一个确定关系,而是一个概率关系。

一个选择了高风险高回报的人在健康出问题以后应该愿赌服输——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很可能还是这样选。

哪怕你的生活方式再健康,你的食物再有机,你的环境再清洁,你再远离各种核辐射,你也有近20%的可能性死于癌症。

匹夫逆袭,关键在于两点:1、知道你的不利条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你的有利条件;2、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玩,有事得使用非常规手段。

倒u曲线:在一个东西成长的初期,你每增加一点投入都能获得一地回报;然后它会进入一个平台期,继续增加投入并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而过了平台期再投入,回报反而是负的。

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励志,只有你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你的成功才可以被复制。

研究者普遍认为,排除智力因素,不管你心目中的成功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最能决定成功的只有自控。

实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好习惯可以减少意志力消耗。

真正有效的提高意志力的办法是“常立志”。

各个领域需要的练习时间非常不同。成为顶尖高手的确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强调练习的同时绝对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真正的关键根本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关键在于“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

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他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带着不一般气质,连眼神都与众不同,简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也是MBA课程的精髓。

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地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录像。

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现代的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提供及时的反馈。

一个教育体制的关键不在于往学校里投入多少钱,而在于其是否提供了足够多、足够好的动手机会。

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但真正决定你的水平。

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

相对于读书,网络阅读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浅薄了。

能够以不同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

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上网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经常能够平静地深入思考,只有电话接线员才随叫随到。

跑步和练武对人身体素质的提高都非常有限,读书却可以极大幅度地提升人的自相内力。这种内力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

记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

你的社交网络越多样化,你的创新能力越强。......对工作来说,同乡会和校友录不是扩展人脉的好地方。

哪怕这个问题是全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能用旧的知识解决它。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有凭借理论推导就能破解世界的力量。

每一篇论文都是我们从个人感觉到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能推广使用的机制,这个过程中的一小步。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不是完美的,但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摆脱童稚状态。

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科学家都是主观的。最好的科学家甚至可能是极度主观的。有爱恨,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敢说不,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任何科学研究中的任何计算都是针对科学家选择的模型,而不是针对“科学世界”本身。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