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大陆

作者:基思·罗威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1088更新时间:2018-11-29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书评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编辑推荐

虽然1945年官方宣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但是混乱的局面在此后一直持续了10年。对德国战俘、亲德分子、德国人后裔以及犹太人的各种暴力和非暴力的报复在战后持续扩大。《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记录的就是这段疯狂的历史,是战后欧洲史的经典作品。        

 ——编辑推荐

  

摘录:

序言

本书着眼于欧洲,但书中许多议题同样适用于亚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欧大陆两端同样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暴力肆虐,同样经受了暴力摧残。在亚欧大陆两端,伤害都是多层次的:不仅许多城市被彻底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杀害,而且还有更多不易察觉的伤害一一秩序荡然、道德败坏、心灵创伤。与欧洲类似,亚洲也因战争而陷人混乱,直至多年以后才建立起新的常态。

欧洲与中国的相似之处尤为引入注目。在战争期间,中国不仅承受了比任何亚洲国家都更为严重的战火破坏,而且承受了最为残酷的战争后果。与欧洲许多地方类似,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荡然无存,不仅缺乏可靠的政府,而且缺乏法律和秩序。及至1945年,由于粮食分配体系已被彻底破坏,数百万人在饥饿中等待死亡。举目可见人们对复仇的渴望、对正义的等待、对某种法律和秩序的期盼。更不幸的是,中国许多地方还要再忍受四年战争的煎熬一一这次是内战一一奉行不同政治信念的人群,为赢得这个国家的主导权而战。

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他们的祖父母被迫经历的艰难困苦。与欧洲类似,如今的中国是一片和平宁静、欣欣向荣的土地。但关于战争的记忆随时会浮出水面,中国人对日本的怨恨仍然萦绕不去,一如欧洲人对待德国那样。这种恨意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无可避免的。但这种怨恨并非总是有所裨益,而且经常会妨碍各国外交官为解决当今现实问题所付出的卓越努力,而这些问题与我们共同的战争记忆也许无甚关联。

当然,我不想对1945—1949年的欧洲与中国做太多的横向比较,两者确实有许多不同。但我希望中国读者留意到,我在本书中所写的许多议题,其实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真有什么普遍真理的话,我想那就是:战争从未能轻易结束。战争造成的破坏越大,走出战争就越是艰难。考虑到1945年以后亚欧大陆那大规模的混乱状况,我有时认为,如今的亚欧大陆大体能保持和平宁静,简直是人间奇迹。我希望以下的章节,能够为所有读者提供一点启示,那就是永远不要轻率地支持战争。

第一部战争遗产

在南斯拉夫,情况还要更糟糕:大约8万名俘虏被处决、被饿死,或者因为缺医少药和强迫行军而死,大约每5名俘虏就会死掉2名。只要看看表1(见本书第140页),就能明白,为何德军士兵如此害怕落人苏联红军或者红军游击队手中。在东线被抓获的俘虏与在西线被抓获的俘虏,前者比后者死亡率高出90倍。

东线战俘死亡率如此之高,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资源更为短缺。战争期间,苏联及其盟友严重依赖西方国家供应的食物和物资,可想而知,他们会把这些紧缺资源用于自己的同胞,尤其是自己的军队,最后才会把剩余的少量物资用于喂养俘虏。若论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东线也比西线严重得多,而且在东线,行进距离也要遥远得多。数以万计的轴心国俘虏就死在穿越辽阔的苏联和东欧土地的路上。只要人们想想俄国的冬季多么严寒,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苏联营地里死于露天的俘虏会比西线营地多得多。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如此众多的德军俘虏死于苏联关押期间,主要原因是看管他们的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对德国以及德国人的绝对仇恨,已经成为战时苏联社会的一大特色。早在1945年春天,苏军士兵就已接受最为尖锐的仇恨宣传,这种宣传极尽所能妖魔化德国以及德国人。苏联军队报纸《红星报》刊发了阿列克谢·苏尔科夫(Alexei Surkov)的诗歌,标题为《我恨》,最后一行写着“我想勒死每个德国人”。《真理报》印发了康斯坦丁·西蒙诺夫(KonstantinSimonov)的诗歌,标题为《杀死他!》。

(摘编人:刘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