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作者:孙机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5667更新时间:2018-11-29

内容简介:

作者孙机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此书。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2014中国好书榜获奖图书

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

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应该大力推广的一部科普读物。作者展示的是中国作为农耕文明中物质部分的集大成者。文字说明精当,体例编排得当,图也极为得体。应该是一本好的枕边书。                           

                      ——亚马逊读者

看到这些古代物质文化,感到当中国人的自豪感……传承文明是我们的责任……                                                

 ——亚马逊读者

  

摘录:

中国是粟和稻,也就是小米和大米的故乡。

明代后期玉米和白薯的传入,改变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结构。

白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粮食问题。

菜以葵为首,有的文献中甚至将葵尊为“百菜之主”。

魏晋至唐宋时期,茄子、黄瓜、菠菜、莴苣等一些国外传来的蔬菜品种被广泛种植。我国自行培育出了白菜。

果不熟为荒,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小规模的煮肉亦叫濡。……濡不像现代的炖肉,不在煮的同时加调料。……濡肉时蘸调味料品的用具叫染器,是由一个染杯和一个染炉组成的,讲究的在染炉底下还加一个接炭火灰烬的承盘。

南北朝以前,烤和烹仍然是菜肴的主要做法。由于这时的食用油取自动物脂肪,温度稍降就会凝滞,所以不流行炒菜。

与我国的酒可分为自然发酵的果酒、酿造的粮食酒和蒸馏酒等三个阶段相仿,我国的饮茶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阶段是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阶段是元代后期以来的散茶法。

由于酒醪中酒精浓度达到20%以后,酵母菌就不再发酵,因此酿造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8%左右。但经过蒸馏提纯,酒精含量可达到60%以上。蒸馏酒到元代才从西方传来。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所云:“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唐·杨华《膳夫经手录》也说:“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陆羽对粥茶很不满意,他认为烹茶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而。”

汉、六朝之茶基本上是咸汤型的,唐、宋之茶基本上是甘乳型的。

《饮膳正要·诸般汤煎》说,宫廷中有“香茶”,是以白茶、龙脑、百药煎、麝香,按一定比例“同研细,用香粳米熬成粥,和成剂,印作饼”。

到了元代后期,饮散茶之风兴起。……及至明代,散茶完全排斥了末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且明文规定禁止碾揉高级茶饼。这样一来,连普通茶饼亦随之消失。

建盏的由尚黑转为尚白,正折射出我国茶艺之由点末茶转为泡散茶的变化。

我国上古并无蔗糖,《礼记·内则》提到甜食时,举出的只是“枣、栗、饴、蜜”。饴(又称饧、餔、餦餭)一般指现代说的麦芽糖。……之后又有蔗饴,用蔗浆制成。我国古代曾长期单独使用蔗浆调味。……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遣唐使到印度摩揭陀国学习制糖法。……从此中国开始制造红糖。……白糖要到明代才有。 此外,甜菜也可以制糖。我国久已栽培这种植物,名忝菜或莙荙,但只作为蔬菜或供药用。

明末名医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中最先记载了烟草传入的情况:“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皆种植之。” 当亚、美两洲通航时,许多东传的美洲作物首先到达的地点就是菲律宾,烟草、白薯等均不例外。

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应为葛和麻。

大麻织物叫布,苎麻织物叫纻,平纹丝织物则叫帛。西方古代最常用的麻类就是亚麻,埃及人穿的就是亚麻。直到18世纪以前,亚麻是欧洲最重要的纤维作物。我国则到了清代才有亚麻。

《诗经·小雅·斯干》说生了女孩“载弄之瓦”,瓦不是指普通的瓦片,而是指陶纺轮。因为当时女孩长大后要绩麻,所以从小要让她养成习惯。

由于布在古代可以作为等价物参与交易,所以有固定规格。二尺二寸为幅,四丈为匹,二丈为端。一幅中有经线八十根称为一升(緵)。七至九升为粗布,十至十二升为细布。特细之布可达到三十升,用于制冕。

在唐代,皇帝的服色为柘黄。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深绯、浅绯、深绿、浅绿、深青、浅青为序。平民多穿白衣。士兵在汉代衣缇,隋代衣黄,唐代则衣皂。

城市区划也更规范,宫殿、官署和民居、市场被明确地分隔开。……白天,大街上虽能看到过往的车马行人,而路旁除了种有槐树外,是一色的夯土坊墙,单调之极。……唐代长安仍然是一座封闭的城市。

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北宋汴梁是一座初步走出封闭的里坊制、建立起比较开放的街巷制、拥有“九市之富,百廛之雄”的消费性商业城市。

从蒲席、矮床、带围屏的大床直到宝座,其发展趋势大体沿着自席坐用的矮家具向垂足坐用的高家具的方向演进。

商代有些字的写法左右无别。比如“好”字可以写成“子女”…后母戊鼎铭中的“后”字写成“司”。

我国已知之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器形有斧、匕、玦和小管等。

中国的龙是从红山文化中诞生的。

肉形石是将一块带有成层之色条的类玉石,在表面打许多小眼,仿佛是皮上的毛孔。再在顶层染色,造成有似熟肉的视觉效果。

及至东汉后期,漆器明显减少。原因主要是由于这时瓷器已烧制成功,饮食器多改用瓷器。……但它并没有萎缩下去,而是走上了精益求精之路。

自唐以来,我国的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制瓷技术也由我国传播到东西各国。

毛笔的出现极其久远,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花纹中,有些线条能看出笔锋,说明是用毛笔描绘的。

我国早期的墨用松烟制作。宋代发明用动物油烟、漆烟制墨,更提高了墨的质量。

已知最早的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

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远在商代已然如此。

“纸”字最初指的不是植物纤维纸,而是缣帛。

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不晚于隋末唐初,起先大约只印单张的佛像、经咒、纳税凭单等小件。……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国子监开始校刻儒家经典,后周三年(953年)刊毕,即宋人所说的旧监本。这批印本虽已亡佚,但宋、明时所刊经注八行本,均直接间接出自五代监本,其书至今仍有存世者。五代监本的刊刻,表明雕版印刷已得到当时国家的正式认可,成为刊布书籍之最重要的方式。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德乐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进入商代以后,新乐器不断被创出。

执戈时为了凭手感就能知道戈援所指,所以戈柲的断面略近卵形,较钝的一面代表内的方向,较锐的一面代表援的方向。矛是刺兵,不存在这个问题,故矛矜呈圆形。

戈、矛相结合就成为戟。

筹算是布筹改码,通常不在纸上留算草。所布之筹码分为纵式和横式。…布筹时纵横相向,……零数留出空位。加减时直接添筹、减筹,乘除时则借助九九歌诀运算。

表是立于地面的标杆,圭是平置的尺。表放在圭的南端,两者相互垂直。每当正午,表影就落在圭面上。……《周礼·地官·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也就是说表高八尺,夏至这天中午影长为一尺五寸之处,就是地中。

司南车上装有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连接车上的木人,它的手臂平举,作指向状;车虽转向,但木人一直指南。

天然磁石的磁矩较小,制作过程中的振动和摩擦会使它退磁,这是难以克服的困难。王振铎于是采用了另外两种材料:一种是以钨钢为基体的“人造条形磁铁”,另一种是“天然磁石为云南所产经传磁后而赋磁性者”。 ……而长期在博物馆里展览的司南中的勺,就是用人工磁铁制作的。

只有在能够自由转动的条状磁铁上才有条件观察到它的指极性。而古代为检试磁石的磁力,常以吸针为验。……这些针会因与磁石的接触而磁化。到了宋代,就发现感磁的针能指南。

有次和一位年青同学闲聊……他说,我看古代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四大发明不就是放了个炮仗造了张纸吗?听到这话不禁心底一震。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本宜家喻户晓。对这位青年而言,无论用大专著或小册子替他补补课,似乎都是必要的。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