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火星救援》讲述了一名落难的宇航员孤身在火星上求生的故事,用精确的物理、化学和植物学数据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的火星生存指南。每一个氧原子,每一个卡路里,都关乎到主角马克•沃特尼的生死存亡。
书中的故事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宇航员沃特尼在执行火星探索任务遇风暴撤离过程中,队友误认为他已经牺牲,无奈被孤身一人丢在了火星这个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中,他凭借着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背景,在面临着飞船损毁、补己不足、恶劣环境、孤单寂寞等重重困难时,想方设法地努力在这个荒凉而狂野的星球活下来,并一直用强大的精神支撑到有人来救他回地球。另一条主线便是在地球上的队友在意外接收到马克从火星发来讯息后,在一番利益和人性权衡后,最终开始营救沃特尼的行动。
这是一部内容烧脑,翻译语言风趣幽默,逻辑紧凑缜密,代入感极强的科幻小说佳作,整部小说没有美轮美奂的火星描写,也没有大段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有的只是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个火星生存奇迹,以及在这些铺陈中合理递进的情节走向。
书评:
扣人心弦……火星版《鲁滨逊漂流记》,而且写得更棒。
——拉里•尼文,《环形世界》作者
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读过的最好的悬疑小说。情节真实,仿佛它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但在阅读时,你又能感觉到犹如火箭升空般的戏剧推力。
——道格拉斯•普雷斯顿,《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非常棒,集中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是许久以来第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说,引人入胜。
——《华尔街日报》
从没见过这样能把故事讲得这么精彩,还能保持技术上高度准确性的科幻小说!
——克里斯•哈费德,NASA指挥官
摘录:
我今天睡了个懒觉。天地良心,我可是在漫游车里受了四个晚上的罪,舱内的床铺软得像是世界上最美妙最舒服的羽绒床。
末了我还是把屁股从床上挪了下来,干了点爆炸后的清理工作。
还把土豆苗也转移了回来。时间刚刚好,它们正在发芽。它们看上去健康又快乐。这不是化学、医学、细菌学、营养分析学、爆炸动力学,不是我最近掺和过的各种狗屎。这是植物学。
特迪转了转椅子,面朝窗外的天空。夜幕来临。“会是什么感觉?” 他思索着,“他被困在那儿,整个人完全陷入孤独,认为我们已经放弃了他。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会对他的心里产生什么影响?” 他转身对文卡特说:“我很好奇他现在在想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那就是把同伴救出来,有时候可能看上去不太像,但事实确实如此。远足的人在深山里迷路了,人们会发动搜救。火车出了事故,人们会排成长队献血。地震毁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会捐出紧急物资。这种本能扎根于人类社会,每一种文化都不例外。是的,有些傻逼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愿意这么做。正因为如这样,才会有几十亿人站在我这边。
我想了一下,为了把我这条烂命救回来到底动员了多少人力,那数字庞大到让我傻眼。我的组员每个人都牺牲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只为了回来接我。太空总署里有无数的人日夜工作,想出探测车和接驳小艇的改造计划。然后,不但没有放弃,他们还盖了另一个探测仪,帮贺密斯号送补给品。中国国家航天局高层放弃他们计划好几年的任务,只为了提供美国太空总署一座火箭推进器。我活下来的代价,一定超过好几亿美金。这一切只为了救援一个研究植物学的书呆子。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好吧,我大概知道答案是什么。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代表的意义:进步、科学,和人类已经梦想好几个世纪的跨星球未来。但说真的,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帮助他人是人类的天性。虽然有时候会有会有例外,但这是真的。如果登山者在山上迷路了,其他人会组成救难队相助。如果发生火车出轨,就会有人开始排队要捐血。如果哪个城市发生了大地震,全世界的人都会寄出紧急物资。这就是人类的本质,存在于全世界每个文化之中,没有例外。当然,不论到哪里都会有些漠不关心的浑帐,但是会在乎的人,数量绝对远远超过那些冷漠的家伙。正因为如此,有数十亿的人在挺我、帮助我。听起来蛮酷的,不是吗?
今天我就要上刑场了,我不能说我还开心得很。
要是MAV直接爆炸,倒也不算最坏的情况,我不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但是,假如错失掠过,我就只能飘浮在太空里,直到耗尽最后一丝氧气。对此,我有一个应急措施,那就是将氧气含量降到最低,呼吸纯氮,直到闷死。过程不会太恐怖,肺部不会感觉到缺乏氧气,我只会感到困倦,睡着,然后死掉。
我还是不能相信真的走到了这一步。我真的要离开了。这片寒冷的大沙漠,在过去一年半里,一直都是我的家。我学会了怎么生存,至少可以持续一段时间。我慢慢适应了各项事务。我可怕的求生之路开始变成例行公事:早晨起床,吃早饭,照顾作物,修东补西,吃中饭,回邮件,看电视,吃晚饭,上床睡觉,过着现代农民的日子。
接下来我又成了一个卡车司机,跑了趟跨越小半颗行星的长途。最后,我变成了装配工人,用任何人都不曾想过的方式改造了一艘飞船。在这里我基本上什么都干了一点,因为这一大片土地上只有我一个人。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我没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也无须对抗严酷的自然。
我吃了一个火星土豆,在漫游车里睡了最后一夜,尘土飞扬的红沙地里留下了我最后一个脚印。今天我就要离开火星,要么死,要么生。
(摘编人: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