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封面

作者:威廉·慢切斯特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657更新时间:2018-11-29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

自1974年出版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被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

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1932~1972年40年的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竞选与执政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到罗斯福史无前例的4次当选,再到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绘美国1932~1972年的社会发展全景式画卷,内容涵盖“补偿金远征军”事件、“大萧条”、民权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空间竞赛、“冷战”、越南战争等。

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以及热点任务和事件、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娓娓道来。曼彻斯特更将美国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最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宏大的历史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连续剧。他在叙述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惊叹不已。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明。

正是因为这些,《光荣与梦想》才被誉为经典,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更是让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书评:  

此书对美国丑恶一面的记录或许比你所了解的更具体、更深刻,却使你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光荣与梦想的来源及基础——美国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名学者

谁的光荣?何种梦想?1932-1972,从“二战”到越南战争,从福利政策到民权运动,美国很受折磨也很有进展的40年。此书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从高层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堪称一幅20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明上河图”。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32-1972年这40年的美国历史在曼彻斯特的笔下转化成一部令人神往、非同凡响的通俗史学著作。曼彻斯特以其高超的新闻写作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造就了《光荣与梦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部介于新闻与理事之间的著作。作为新闻,作者忠实地记录和集纳了他所经历的40年间的重要新闻事件;作为历史,这又不啻于一部美国历史演进中承上启下的断代史。惟其如此,读者既可从中获取解码这个超级大国过去与未来的密钥,亦可深入理解和思考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杜跃进,《经济参考报》总编辑

出版40多年后,一本讲述美国断代史的老书让人读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个中缘由,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0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政商玄机、“大萧条”、“二战”、军备竞赛、悲情领袖、社会风潮……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我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道路与梦想”,正是向曼彻斯特这一巨著致敬。感谢曼彻斯特的史笔,更感谢孕育了无数梦想的那个大时代。                      

 ——王石,万科董事会主席

《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那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擎,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仍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摘录:

那时世界上65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大英帝国。大英帝国占据地球上超过1/4的耕地面积——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阳光所照之处就有大英帝国的土地。大英帝国统治着4.85亿为其效忠的人民。

美国的兵力当时在世界上排名16,位列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西班牙、罗马尼亚和波兰等国之后。

麦克阿瑟是美国唯一一位四星上将(也没有三星上将)。

各阶层的人们,包括公务员,星期六上午都要上班。

装废品的麻袋叫作“胡佛袋”...“胡佛毯”是公园长椅睡客裹着取暖的旧报纸,“胡佛旗”就是被翻得底朝天的空口袋,“胡佛猪”是饥饿的农民抓来充饥的长耳大野兔。

从股市大崩盘到1932年(“大萧条”最惨的一年),大家都坚信,对于经济螺旋式的加速下滑,应该采取使之复苏的措施。然而,事实上所采取的措施反而使之下滑的更快。

美国钢铁公司是重工业的龙头企业,当年只卖出了产能的19.1%。因为美国机车公司不需要太多的钢材。20世纪20年代,美国机车公司已达到平均每年售出600台机车的水平,但在1932年只售出了1台。

中产阶级的女士既不能在大街上抽烟,也不能顶着满头烫卷发的夹子就见客。她手包里装的化妆品的小圆盒称为粉盒,也只能在私人房间或女卫生间才能拿出来用。

从20世纪30年代起,除了生活设施的便利,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就是外交事务。正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关心的那样,美国不仅不为外国危机担忧,也没有任何外交事务。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黄金是强国的象征,白银则是落后国家的标志。

《农业调整法》显然是针对艾奥瓦州农民暴动事件制定的,该法案采用减少产量的方法提高农产品价格。这种补贴农民、让他们少种地的做法,有违常理。亨利•华莱士的这段话道出了上百万人的心声:“我希望只此一次,以后再也不用这样的办法。庄稼长得正好,却要毁坏,实在有悖常理。”

    1934年竞选活动后期,总统开始攻击工商界,但大部分中产阶级都浑然不知。一次精彩的炉边谈话里,罗斯福说道:“多年来,一个自由国家的人民渐渐被少数拥有特权的人奴役。我不主张回到这样的自由。”

1935年...一个日本士兵从卢沟桥偷溜过去逛中国窑子,他的长官就以此为借口,诽谤中国人绑架了他,并对北京和天津发起进攻。

显然,新政已日薄西山。两个“百日新政”几乎已经耗尽了政府的立法创造力,少数未通过的措施也与美国日益强大的保守主义背道而驰。国会山进行改革的热情几乎消耗殆尽了。

而在美国,言论自由,所以美国人比欧洲人更了解9月的危机。英国广播公司不允许丘吉尔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说,有人甚至怀疑他可能会破坏和平(这样说有理可证)。

一个长岛人几星期前在纽约的商店买了一个气压表,9月21日清晨被寄到,气压表读数小于29,刻度表显示为“飓风和龙卷风”。他无法相信,拿着它摇了摇,最后把它向墙上掷去,指针读数都没有任何改变。他气急败坏地把它重新安装好,驱车前往邮局打算把它寄回原店。然而就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房子被大风刮走了。

事实上,这次的风暴来势更猛,以为暴风眼后的飓风威力最大。这一阶段的威力无从得知,因为经历过的人在傍晚前都不幸离世。

此次灾难之所以会被遗忘,很大的原因是美国的注意力仍集中在捷克斯洛伐克。欧洲的危机促成了大众传媒的第一次同步经验共享。

苏联恨他(诺曼•托马斯)。他在苏联“大清洗”期间访问莫斯科后竟宣称: 相信个人尊严的人看来,只有一个标准能判断社会的好坏,这就是它在何种程度上接近人皆自由的理想。除非你相信某种无政府状态是可行的,或找到证据证明确实存在一种高人一等、为大众拥戴的统治阶级,那么人们也自然会服从。否则,除了民主制度,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建立理想社会。除了民主制度,还有一条道路是暴政。

爱因斯坦大名鼎鼎,只因他头发很长,后来“长头发”在美国成为科学家的代名词。

爱因斯坦穿着拖鞋出来,亲切地迎接了他们,并带他们到书房详谈。据西拉德所说,爱因斯坦“并不知道铀能够产生链式反应,但我刚开始讲,他立即就意识到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并表示愿意帮助我们,就像一句成语所说:‘在所不辞’”。

于是,国会同意暂时实施一年征兵制,规定21~35岁的青年男子必须应征入伍。一夜之间,美国最大的婚戒制造商之一——纽约的J•R•伍德父子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250%。美国掀起了一股“征兵前结婚”的热潮,因为他们以为已婚男子可以免于应征,但他们低估了对手。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写过:“既要忠心地为公众服务,同时又要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在战前的最后几个月里,《财富》杂志以惊讶的语气报道,自股市大崩盘以来,有一个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即一次性产品制造业,其中包括纸巾、纸杯、纸碟、不能回收的瓶子和卫生巾,男士在避孕套上的花费比理发要多得多。

但日本人却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日本外交花招的关键本是先向美国宣战,然后在美国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轰炸珍珠港。时至20世纪70年代,25年来的战争都是不宣而战的,也许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1941年,大多数的国家都是先宣战后进攻,否则会被认为是背信弃义。

可以肯定,杜鲁门确实缺乏魅力,处事不够老练,不具备总统该有的才华和魅力。但千百万对罗斯福高高在上的庄严感到畏惧的人,却为哈里•杜鲁门的质朴和谦逊感到愉悦。

婚姻,是与其他年轻夫妇玩猜谜游戏,是亚力克•基尼斯在电影《仁心与冠冕》中泛舟水上的场景,是战后第一批福特或雪佛兰汽车上市之前6个月的等待,是购买首批易洗免烫衬衣……。婚姻,是周末躺在床上为她阅读《推销员之死》而哽咽,为《1984》流冷汗;……婚姻,是1948年宝丽来黑白相机刚面世时,在一个个星期日下午给对方拍摄的相片;……后来,婚姻是在“乡村”酒吧消磨几个小时后又在“尼克”和“艾迪•康顿”酒吧流连不归,是在一个人影都没有的第52街上行走。

空运行动也许不能代表美国的典型形象,但它确实是美国最好的一面,担得起海军工程营和空军的自夸:“困难的任务,我们马上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我们花点儿时间也能完成。”并且做得漂亮,做得仗义。

从这件事及其他事情中,欧洲人开始对美国的国民性格产生好奇。美国人拥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丰富的技术知识,他们务实,轻理论重实践。稍不幸的是,他们市侩。麦克阿瑟将军曾代表他的同胞发表讲话,他充满优越感地对一位来访者说:“回去读一读柏拉图对乌托邦的展望,再看看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真是让人惊叹啊……在那么落后的环境中,这些老家伙居然拥有这么高尚的理想,这么熠熠生辉的智慧!”对于和麦克阿瑟看法相同的大部分美国人而言,直接探究和说干就干的精神比精巧复杂的苏格拉底式论证更加重要。

另有人说:“英国人在地球上昂首阔步,一副主人的样子;美国人则在地球上昂首阔步,根本不管谁是主人。

日渐衰落的不是国家的幸福生活,就是其道德、自豪和自尊。

    “我走在街上,有人问我有什么感受,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同乡曾讲给我的故事——这个人是亚伯拉罕•林肯。他说过他就像个在黑暗中撞伤了脚趾的小孩子。他说他因为年纪不小,不能哭了,但又因为太痛了,也笑不出来。”

他一有空就翻阅。《林肯选集》第二卷(1848-1858年)中,有一段话是描述他自己如何对待总统工作的。艾克很喜欢引用这段话:“政府真正的目标是为人民做他们需要做但作为个人又不能做或做得不好的事。如果是个人就能做得很好的事,政府就不该干预。”

李奇微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唯一的鸽派,所以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还是要采取行动,对抗中国。杜勒斯和参议院诺兰也表示同意。但艾森豪威尔认为李奇微是对的。他再一次拒绝卷入亚洲大陆上的战争。这次战争狂热终于消退。

即使你买的是你并不需要的东西,你至少促进了经济繁荣。任何与潮流不符的路线都会令人感到惊悚。

在全球发生的40次主要暴乱中,美国大使馆、美国新闻出版处图书馆以及文化中心都是攻击的主要目标。

失败对于一些人来讲就好比是毒药。伟大的人常因无法接受并承受失败而变为平庸之人。也有许多人因为能够接受并承受失败而变得伟大。能否获得成功并磨练出过人的品质,都取决于你对待失败的态度。而你将面临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种族问题已经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

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中的时间已经远远超出了“二战”和朝鲜战争。这场冲突看起来更像是白人和亚洲人之间的斗争。

无论数据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都具有欺骗性。极端主义者总是能吸引少数人。1861年,美国北方只有少数人是废奴主义者;1776年,真正渴望领地独立的殖民主义者也只占少数。社会群体情绪的最好风向标,是它得到的同情,而不是参加人数的多少;但若如此,学生暴动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有81%的大学生对高等学校的行政当局不满。另一民意测验报告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对美国的对外和对内政策持保留意见。

美国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政府为人民所做的努力,而是因为人们为他们自己所做的事情。

前往马尼拉途中,尼克松在关岛短暂停留,期间向记者阐述了“尼克松主义”:“决定亚洲和平的不是美国,而是亚洲本身,主导权在亚洲人民和亚洲各国政府。”在曼谷时,尼克松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外部侵略会摧毁民族自由,一个国家若过分依赖保护国终将腐蚀民族尊严。”

    “二战”结束时,美国握有全球400多亿货币黄金中的350亿,堪称人类文明史上最富裕的国家。

在美国历史上,变化是永恒的主题。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崇拜变革的国家,且将变革与进步混为一谈。

在乔•麦卡锡年代最黑暗的时期,西弗吉尼亚州一位大学校长为一个备受困扰的自由派出庭作证。律师问他美国于他而言有何意义,校长答道“有与众不同的权利”。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