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民国

作者:郭娟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884更新时间:2018-11-28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新文学史料》主编,与史料打交道多年,因此有关现代作家的人与事十分稔熟,民国文坛旧事,品评文学大家,写来如数家珍。难得是作者颇多创见。全书貌似信笔闲话,却也不失为一部严肃的、有分量的现代文学史。

  

摘录:

不如不团圆

对于《小团圆》,张爱玲一会要出版,一会要销毁,矛盾得厉害。这么才华横溢的一部著作,且又是自传体,销毁确也可惜;不过张爱玲的才华是早被承认的,身世的种种显阔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此外呢?从前为了爱才,人们总在帮着张爱玲与胡兰成撇撇清,如今看了《小团圆》,张爱玲就“变得很低很低”,倒不至于“低到尘埃里”,但和胡兰成一样低了。所以张爱玲那句名言稍稍修正刚好达意:世间悲剧是一个才女竞和这样的人结了婚。

倒不如不团圆。

丁玲的魅力

书中讲一件小事也许并不重要,我却愿意抄在这儿:丁玲、陈明在北大荒没有悲戚感伤,也不嗟叹命途多舛,而是融入当地群众中,两个年过半百的人从最底层开始生活。“文革”开始,气氛更紧张了。农场老工人,老雷头,被派来监视丁玲,却对丁玲很好。一次闲谈,老雷头问丁玲可记得以前对他说过一句话,丁玲说我可记不得了。老雷头说我可记得,那天我正在缝衣服,你过来了,你说,哎呀,我今天没戴眼镜,要是戴了眼镜,我来给你缝。这个工人就记得这句话。a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工人眼里的大作家丁玲。

写信,给什么人

……同一封信中,关于职业问题,李秉中有所求教,鲁迅也有所回答:

“兄职业我以为不可改,非为爱国,为吃饭也。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但居今之世,事与愿违者往往而有,所以也只能做一件事算是活命之手段,倘有余暇,可研究自己所愿意之东西耳。自然,强所不欲,亦一苦事。然而饭碗一失,其苦更大。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

——鲁迅的深刻与力量来自于真实与真诚,敢于正视人生真实的底色,反对“瞒”和“骗”,即如这信中所答,绝不是飘飘然的漂亮话。所以青年们为何追随鲁迅,看这封信已能明白一二。

写信,给什么人,写信人因对象不同而在信中有不同的形象呈现。与曹靖华通信的鲁迅,兴奋于那个遥远的新的国度——苏联的一切,渴望着也进行着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青年木刻家们通信的鲁迅,沉浸在艺术世界,期盼中国美术技艺进步;与郑振铎通信的鲁迅,是意欲保存国粹,印《北平笺谱》不惜重金、连富家子邵洵美亦惊得咋舌;与胡风通信的鲁迅,是被举为左联盟主却有一肚子苦水要吐……不同的信,不同的侧面,构成丰满的鲁迅形象。

(摘编人:韩海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