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件

作者:郭伟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990更新时间:2018-11-28

  

内容简介:

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两岸都在倡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何只有形式,少有实际成果?教学和研究工作如何平衡?现有的行政制度是否束缚了创新力?

作者将近二十年来对国际一流大学的观察与在各地大学的切身体验结合,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高校建设的专业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见解:心件。

高等教育的建设绝不仅是依靠盖华美的教学楼、引进先进的设备或是制定完备的行政制度、考评标准等硬件和软件手段。重要的是从业人士的“心件”建设。“心件”贯穿于大学的方方面面,唯有完善“心件”,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的创新力、国际化程度,培育出一流的人才。

中国为何没有一流的大学?为何缺少创新人才?

大学有硬件:宏伟的校舍、先进的设备

科研有软件:完善的人事制度、从优的教育政策

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心件:执政者的见解、社会的进取心、教育工作者的心态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观察两岸高等教育,呼吁建设大学心件

  

书评:

郭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港科院创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电子早衰期研究的先驱,在系统安全可靠度研究方面早享盛名。

2008年抵港前,他为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荣誉讲座,北京清华大学运筹学讲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曾任职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高级管理团队,田纳西大学工学院院长;任教德州农工大学,Wisenbaker创新讲座、工业(及生物)工程系系主任、电机系教授;受聘贝尔实验室。

郭位首开先河,以科学实证剖析教学与研究,受邀在世界50余所大学讲授“教研合一”的理念。两岸清华大学分别以中英文出版《教研相长》一书。自从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以来,他制订发展策略,提升学术教研,有口皆碑。

他撰写《核电关键报告》(香港天地版《七彩能源一鉴开》),以能源环保、经济福祉、可靠可持续性全面生态系统分析为主轴,于2013年由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较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1)标示的减碳主题早两年多。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简体字版《核电雾霾你》经广大书友票选为第五届“环保科普创新奖”网络“最佳人气奖”。此书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在麻州、东京、巴黎、莫斯科分别发行英、日、法及俄文版。近年出版的中文书如此受到国际重视,十分罕见。

  

摘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执政者的见解,社会的进取心,校园内各部门、阶层同人的心态,可以说是大学国际化不可忽视的要件,称之为“心件”。

大学自治的精髓可以归纳为:在体制之下,尊重专业管理,修补两岸高等教育文化上的缺失,让教研归教研,学术归学术,外行人切莫牵扯校政。从策略上看,引入良性竞争机制,为高等教育注入动力;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贡献社会。

好的系统,应该让使用者“易于做出正确抉择,难以做出错误抉择”。

数量多少容易计算,品质高低则需要同行专家评定。凡事以数量为准而缺少或避开专业判断,显示出社会上彼此的不信任。如此图方便以求近利的现象,并不限于专业论文的发表。

一所大学,若不重视研究、缺乏科研成果,其教学就没有根底,写不出好的教科书,当然学术水准就难以提升。

大学定位之后,应该专注于办实事,排除标新立异,少谈虚无缥缈的概念,不可也不必无所不有。

大学只有教研优劣之分,并无教研类型之分。

学有专精的教师跟艺有所长的主厨一样,都该具有研究的精神与实践。

追求专业认证是大学学科接受评鉴的必经步骤。如今世界各地,政府机构或教育学会为大学订立认证标准,确定大学质量,大学据此执行教研,以昭众信。

美国国家研究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每十年为美国大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做出评鉴,被视为权威性的指标。

“心件”,就是一个重视教研专业、学术品质、社会绩效的理念。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