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未来

作者:爱德华·威尔逊 著 杨玉龄 译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1518更新时间:2018-11-28

  

  

内容简介:
     DISCOVER杂志年度最佳好书
     AMAZON.COM编辑评鉴年度好书
     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金签奖
     英国200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科普佳作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本书中,最会讲故事、文采斐然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消无声息在世界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的富丽与骤然陨落构成鲜明对比。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原是两栖类动物界的传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最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不知不觉在骤然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最后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极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书评:
     评论家有责任说他们不喜欢一本书的什么地方。但对于《生命的未来》,我很难说得出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该书阐明了作者威尔逊深深关心人类未来的理由,这表明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道的、热爱生命的人。

——保罗•艾里奇,美国人口生态学家,《人口爆炸》作者               

     爱德华•威尔逊慷慨激昂地呼吁一种新的人类伦理,它建立在对日渐消失的自然界承担起更多更细致责任心基础之上。我们还有机会拯救支撑人类生存的生物和野地,威尔逊同我们分享了他的这种乐观态度,并赋予了我们希望

——凯瑟琳•富勒,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  

     威尔逊在本书中提出亲生命性的概念,指出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最真实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拥有特殊的位置,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许多不被人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我们不应该粗心地忽略它们,更不应该残忍地毁灭它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未来,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潘文石,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熊猫之父”  

     伟大的博物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威尔逊真正打通了科学与人文。《生命的未来》虚拟与梭罗的通信,精准阐述生态危机,正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和挪用自然资本的后果,等等,此书应是推荐给中国社会大众的科普读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普作家  

    威尔逊是我们这个时代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类是大自然的毁灭者这一点提出了最强有力的控诉!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书是一部文字简洁优美的宣言……威尔逊向我们解释了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重要,言辞细致入微,又能引发众人共鸣。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  

    威尔逊属于一个非常重要但也极为罕见的群体: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

——《自然》(Nature)杂志  

     《生命的未来》提出一种鼓舞人心的观点: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其方法触手可及……本书让人耳目一新,摒弃了过往环境保护主义那种悲观失望的言辞。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杂志


摘录
     20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是艺术被生气勃勃的现代主义所解放的年代,也是民主和人权传播全球的年代。但在同时,它也是黑暗而野蛮的世代,因为其间出现了世界大战、种族屠杀以及差点儿主宰世界的极权主义观念。就在专注于这类热闹活动之际,人类也附带摧毁了大量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兴高采烈地大肆耗尽这颗星球上无法再生的资源。于是,我们一方面加速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也让存在数十亿年之久的物种加快灭绝。如果说地球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有限——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大部分人准是忙得没有留意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逐渐从这阵狂飙的气氛中醒来。如今,后意识形态正加速成形,我们或许已做好准备,要赶在地球毁灭前安顿下来。现在是整顿地球的时候了,我们也该计算出地球需要提供多少资源,才能让所有人在不确定的未来过着差强人意的生活。21世纪的问题在于:为了我们自己以及供养我们的生物圈,我们以怎样的一种最佳方式从挥霍破坏地球资源转到可永续发展的文化上来?
     但是底线为何,最权威的经济学家以及公众哲学家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他们总是忽略一些真正重要的数据。想想看,地球人口数已超过60亿,而且到21世纪中叶将突破80亿,每人所需的淡水和可耕地,已经下降到令资源专家担忧的地步。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人类为了维持饮食、居住、能源、交通、商业及废弃物处理等需求,每个人平均所消耗的生产地及浅海的面积。——在发展中国家约为1公顷,在美国却高达9.6公顷。对全世界人类来说,生态足迹数值平均为2.1公顷。在现阶段科技条件下,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要达到美国人的生态足迹水平,那么我们还需要4个以上的地球才够。全球发展中国家的50亿人口从来没有想过要达到这般奢侈的水平。但是为了要达到起码的生活水平,他们也加入工业国家的阵营,一块儿破坏仅存的自然环境。在这同时,人类这种动物已经变成一股地球物理作用力,成为地球上有史以来第一种具备这项不靠谱的特性的生物。我们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起码20万年来的最高值,扰乱了氮循环平衡,造成全球暖化,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个坏消息。
     简单地说,我们已经踏入了环境世纪,在这儿,人们将不久的未来视为一个瓶颈。科学与技术,加上缺乏自知之明与旧石器时代留下的顽同,使我们陷入今天的境地。现在,靠着科学与技术,再加上远见与道义勇气,我们一定得通过这个瓶颈。
     “且慢!请等一下!”
    这是持丰富论经济学家的呐喊。且让我们仔细听听他要说什么。你可以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华尔街日报》(Thw wall Street  Journal)以及为企业竞争力研究所或其他与政治有关的智库所撰写的无数篇白皮书上,读到他的意见。我将尽可能公允地利用这些数据来概括他的态度,并辨识出隐含在这种老调里的危险。他将会碰到一位生态学家,进行一场志趣相投的对话。为什么会志趣相投呢?因为这个时机再来争斗或辩论,就太晚了。我们还是先以君子之心假设,这位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都具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保住这个美丽星球上的芸芸众生。
     这位经济学家注意的焦点在于生产和消费。他说,世界想要和需要的就是这个了。当然,他说得没错。每种生物都得靠生产和消费来生存。树木寻觅并消耗氮气和阳光,豹子寻找和捕食梅花鹿。农民则把动植物都清除掉,以便腾出空间来种玉米——为的是消费。这位经济学家的思维基础在于精确的理性选择模型,以及近乎水平的时间线。他的评估参数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贸易差额和竞争力指数。他通常任职于公司董事会,经常到华盛顿出差,有时上上电视的谈话节目。他坚称,这个星球的资源永远不虞匮乏,我们还有得开发。
     那位生态学家的世界观则不同。他注意的焦点是作物生产供不应求、蓄水层枯竭以及备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他的声音也传到了高层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圈子里,只是比较微弱。他常常担任非营利性基金会的理事,帮《科学美国人》之类的刊物写写稿,偶尔也会奉召到华盛顿去做报告。他坚称,这个星球已经耗损殆尽,而且麻烦大了。


 (摘编人:刘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