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个戏班,两方争夺,连环设局引发民变,只为进宫献戏讨圣心;
一奇女子,身份难辨,追求者步步紧逼,真假李香君情断苏杭;
一部淫书,流毒深远,引得文人不修,世风日下,是否明亡罪魁祸首?
苏杭天堂,高士名媛风云际会,上演地上地下;紫禁城中,孝庄顺治生死予夺,布下搏杀迷局。一统新朝盛典,双重审判大戏;奇事奇案,时人时情。
一部宏篇长卷,展示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之后的历史画卷。
书评:
喜欢读史,因为读史可以铭志,尤为喜欢明清朝代更迭这一部分,朝代更迭,君主变迁,最是容易产生仁人志士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一次朋友推荐来看王霄夫先生的《审判日》讲的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故事。作者的文学功底着实令人称赞,行文流畅不说,用词之精准那让人看得是一个舒服,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觉得自己的文学水平都跟着有所提升!
敢写历史的人是要有厚积薄发和一定的人生阅历的,不然就无力支撑那些厚重的人和事。最好还要诙谐幽默一点,这样才会更引人入胜不会枯燥,需要的不是教科书的那种书籍,是要耐看有血有肉能够融入那些场景的书,作者做到了这一点
——豆瓣读者
文字流畅,结构紧凑,有态度而不固我。对明史一无所知,你能享受这本书的故事;对明史略有所知,你能领略这本书的见解;对明史兴趣浓厚,你能享受这本书克制的热情。
——豆瓣读者
摘录:
范文程并不反驳,只说了六个字:大明骨,大清肉。
洪承畴听到这六个字,极度震撼,愕然半天,久久没有吭声。
是呀,骨肉一体,只能合之,岂能分之?
松山陷落之时,北京讹传洪承畴殉国,崇祯帝大为震惊,设立祭堂,亲自致祭。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到北京,祭奠停止,举朝骇然。此后洪承畴余生,心中波浪再难平息,回想其时大明举国上下,都希望他成为又一个文天祥,不屈而死,而他却偏偏没有死,就因为没有死,他就得为大明覆亡承担罪责。
洪承畴自福建匆匆回程,转道衢州,再从兰溪上船到达杭州。就在兰溪停留的时候,遇到了让他刻骨铭心、此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在兰江边戏馆看了一出戏,其内容让他深受伤害;二是看戏时遇到一次真正的刺杀,而这个刺客是自己喜欢的一个熟人。
洪承畴离开福建踏上赶往武昌的回程时,已是顺治十一年正月。
出仙霞关的那一刻,洪承畴感觉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回老家了,回看生他养他的家乡,思想起前两次回老家的情景,内心激荡起对亲情的眷顾和诀别,但更充满难堪和痛苦。
守制期满,诏令洪承畴马上回京辅佐朝政,他希望能带母亲一起北归。傅氏口头上一百个不愿意,承畯更是竭力阻止,同时还在父亲灵位前,动员了族亲中的长辈,对长兄进行了一次凌厉的围攻和批判。
让妇孺等无关人员离开之后,三弟承畯关好门窗,直奔主题,首先重复了几次写给洪承畴书信中所提的谴责之词,严厉诘问他此生为何辜负大明。
洪承畴态度平和,甚至有几分谦卑,充满感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从政经历,点头承认大明对自己不薄。天启二年任浙江提学佥事,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升陕西督道参议,历经擢升,至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春改任蓟辽总督,主持边事,贵为大明太傅、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大明何曾怠慢过他。
只有傅氏知道,丈夫洪启熙是因为听到这个传言后才身心俱碎,一命归西。她本人听到承畯说起这一段,也是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数次寻死不成,但冷静之后,将信将疑,总觉得大儿子在这件事情上是清白的,渴望有那么一次机会,大儿子能给她一个明白的解释,一个彻底的否定。
在母亲面前,洪承畴表现得底气十足,问心无愧,只承认已经公开的说法,即皇太极亲临囚室问寒问暖,见他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他身上,使他感动。
他把事情的经过作了详细解释:
崇祯十四年清军围锦州,他率十三万兵马驰援,结果大败,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包围松山城,明君数次突围未成,城中粮绝,坚守了两个月,城破被俘,清兵将他押解到盛京,囚于寒室。皇太极爱惜他的才能,但误以为他好色,确实也派过多个北国美女来陪伴他这个南人,但他不为所动。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汉臣、吏部尚书范文程前来劝降,他当时一心学文天祥,不肯屈服,且大骂范文程。
(摘录人:石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