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539年,在奥拉斯马格努斯绘制的《海图》中,这里还是一片海上巨怪频出的荒蛮之境,沉睡近500年之后,一跃成为地球上幸福感最为强烈的地区,仅剩天堂可以与之媲美。“北欧迷团”逐渐演变成为今日世界最令人沉醉的神话之一,极光照耀之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的秘密,连距离最近的邻居也未闻其详,据直线到达距离最短的欧洲人明确表示,其实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了解亚马孙雨林。终于,一位自认幽默、勇敢又较真的英国人,大胆走入这块披着面纱的传奇地域,径自推开神秘芳邻的窗扉,苛求真相,一探究竟,为卷裹全球的现象级“北欧热潮”还原一段最为忠于原貌的解读。假如幸福背后真的有迹可寻,这将是一场再值得不过的旅行。
书评:
布斯这本书观察深刻;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带点漫景味道的欧洲幽默作品。这种体裁早在马克•吐温1869年出版《傻子出国记》(The Innocents Abroad )的时候便已成熟,又由S•J•皮尔曼和彼得•梅尔等作家一路把它传承到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布斯这本书既写出了北欧方式,也写出了英美人的力度
——《纽约客》
假如你和大家一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丹麦、冰岛、挪威、芬兰或者瑞典,看这本书就对了,跟着布斯这位向导去走一趟吧。他好相处,爱尝新鲜,谈吐风趣,观察细致。而且,他讲的全是实情…… ——《书单》
太有意思了……这五个国家就像一家人,外表惊人地相似,却各有各的性格,布斯真心想把他们彼此的差别讲给你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把趣味性和启迪性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 ——《沙龙》
布斯涉猎民族志研究,结果写出了这本别有见地、娱乐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布斯正好也成了北欧人的出色的使节——北欧人通常略嫌孤立保守,他们的做派有时令人费解……民族志研究还没见过有这么好玩的。
——《芝加哥论坛报》
我大笑起来……生动而亲切地描绘了我们北方的朋友,他们完美平衡的社会为全世界称道,可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至少只是近乎完美罢了。 ——《观察家报》
迈克尔•布斯这本书半是游记,半是文化史,他讲述的北欧各国的奇闻异事让人大开眼界。
——《娱乐周刊》
(布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贯穿全书……他切身体验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对它做了独具慧眼的、有时颇为诙谐的审视和描绘。
——《出版商周刊》
据说多数人分不清这几个北欧国家。或许吧。不过,人们却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很特殊。它们共同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迈克尔•布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他用风雅的文笔,虽然讽刺、但终归饱含着深情描写了他的第二故乡丹麦。
——《赫芬顿邮报》
摘录:
傍晚时分,浓重的雨云终于裂开一道细缝,露出一抹湛蓝的天光。我们像怯生生的受到救护的动物,大胆地走出户外,站住天幕之下,呼吸着清凉潮润的空气,转而沐浴在日落前最后的温煦之中。天边泛起粉红色的霞光。夜幕降临,粉红色的霞光渐渐变成魔法般的、仲夏季节的白光。终于,墨蓝色的夜幕无边无际地铺展开来,宛若天象仪一般,漫天繁星闪烁其间。
轻松和自鸣得意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我承认,丹麦人对生活的态度的确相当放松,我有时候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自我满足,但是他们确实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让我们对生活不必那么郑重、严肃。他们是极其淡定的人……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人生也不错,我想。
若干年前,我住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四月一个昏黑的清晨,我裹着毛毯坐在起居室,满心盼望着春天赶快来临。随手翻开当天的报纸,我惊讶地看到,根据莱斯特大学心理学系提出的生活满意度指数,丹麦,我的这个第二祖国的国民被评选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丹麦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最幸福?就是这个地势平坦、阴暗潮湿、单调沉闷的小国家吗?如今我在这里成家立业,它只有为数不多的坚韧明理的人口,却有着全世界最高的税率。英国在这张榜单上排名第41位。既然这是大学里的学者评选出来的结果,想必有它的道理。
“唔,这里的人把自己的幸福感隐藏得太深了,”我这样想着,抬头向窗外望去,整个海港浸没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我并不觉得他们有多欢快。”丹麦作为自行车王国久负盛名。窗外不远处,骑自行车的人和打着伞的行人相互挨挤,一起经过长桥(Langebro),他们都得小心地闪避过往的卡车和公共汽车溅起的水花。
我刚刚行驶到首都雷克雅未克郊区几英里处,便发现自己恍若置身于严寒的月球表面,满地灰色的火山岩,凹凸不平,长满苔藓。过了一会,又仿佛正在穿越格兰高地。这就是冰岛:前一分钟你还身处石楠遍野的山间,太阳在茂林间投下或明或暗的光柱,转眼就穿行在戈壁沙漠。转过一道弯,眼前呈现一派柔和秀丽的风光,绿茸茸的草地随着地形连绵起伏,它们随即让位于魔国棱角峥嵘的花岗岩山地,山路今天赫然挂着一条20层楼高的瀑布。接着,你有瞬间回到月球表面(事实上,冰岛正是当年模拟训练阿波罗号登月的地方)。而天气比地形还要多变。
挪威的风光正在从我眼前掠过。它的湖光山色如此明丽清澈,在北极透亮的光线之下,我能看得到白雪覆盖的山巅每一处隘口,看的清花岗岩石的每一块断面。窗外的风景历历在目,纤毫毕现,就像以最高的清晰度传输到我眼前;我实在词穷,不知该如何形容眼前的景致。座座山巅宛若鲨鱼的下颌被放大了千倍。
高枕无忧的小憩、和平、安定和从容,这种感觉当然是北欧人所享有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的根本,延伸开来,也是他们幸福感的根本。可是,安全、务实、共识、调和、社会凝聚力——这些不是生活的一切,只是需求层次中的基本需求罢了。我不可能是第一个指出它的缺憾的人;斯堪的纳维亚也许缺了点什么,缺了那些你也许希望在需求层次的更高级别找到的东西——激情、火焰、张狂和生之欢乐,如果你在往南去,也许会找到这些东西。在斯堪的纳维亚,哪里可以找到激情、胆魄、冲突、冒险,找到一种活在边缘、逼近极限的感觉?
芬兰人也是北欧人当中最有礼貌的。诚然,在这个问题上,北欧人彼此之间半斤八两,就好比说,猩猩在所有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中有最好的餐桌礼仪。不过作为生活在北欧的英国人,我学会了对一切彬彬有礼的行为心存感激。芬兰人的风度绝比不上英国出身的好莱坞演员大卫•尼文,但他们确实会让你先下火车,会退到一边让你进门,而且很少追问你何以能够写作维持生计。
我们终于来到了瑞典。它是北欧拼图最中间的那一块——它是焦点,是中心,是破解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政治、社会和内部关系史的钥匙。世界对斯堪的纳维亚的看法是:现代、自由、集体主义——而且,相当乏味(除了龙虾狂欢节)。这个印象在很大程度上由瑞典而非北欧其他几国决定。瑞典是北欧面积最大、人口最多(930万)的国家。以一切标准看,它都最为成功,偶尔也最让人生气,并且无疑最具影响力(我为自己这么描述瑞典向丹麦人表示歉意。不过,丹麦人心里清楚,这是事实)。
几百年来,北欧各姐妹国家都曾经承受过瑞典的震怒,倘若瑞典受了委屈或者受到威胁,各姐妹国家都会跟着遭殃,中欧的一大块范围也同样受过拖累。不过,如今的瑞典是个中立国,以和平著称,它更愿意把那段嗜杀成性的暴虐历史抛在脑后,不再反复思量。芬兰、挪威和丹麦,都有理由对这个道貌岸然、成就显赫的邻国怀有残存的怨恨和嫉妒之情。这四个国家向世人呈现一幅手足情深的面孔,它们成立了北欧联盟和北欧理事会。它们相互开放边界。从泰国的普吉岛到西班牙的大加纳利岛,他们在这些旅游胜地的游泳池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斯堪的纳维亚小圈子。透过种种表象,作为局外人的你挖得越深,你的谈话对象越多(谈话时他们醉得越厉害),你就越能够察觉到,另外三国人对瑞典人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充满敌意。也许这是一种较为低级的情感,是几百年来的胶着、争斗与背叛留下的伤痕。可是,请读者相信我,这种敌意是存在的,瑞典人始终是仇视的对象。丹麦人听到瑞典取得经济成功、宜家征服世界时,作出的勉强反应体现了这种敌意(宜家公司执意把它最不庄重的产品,比如门垫等,用丹麦城镇命名,更是加深了丹麦人的敌意)。挪威人得意洋洋地告诉你,给他们剥香蕉皮的移民是瑞典工人时,体现了这种敌意。芬兰人嘀嘀咕咕地谈论冬季战争和“瑞典男人是‘同性恋’”时,体现了这种敌意。
当然,在我们看来,瑞典人绝对是和善而可敬的。瑞典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不胜枚举,而且大多纯洁高尚:比如理性地实行政教分离,比如大力发展工业,取得经济成功,当然,还有它竖立了悲天悯人、无远弗届、光芒四射的福利国家的标杆。在上世纪的绝大多数时候,瑞典都被认为(它自己也认为)是全世界的社会实验室:一群金发的集体主义者,满怀英雄气概,奋勇开辟更好的生活方式,遵循更高、更现代的道德准则,写出动听的四分钟流行歌曲。
北欧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们信任他人,生活成功,当我们面对他们,一种直觉的反应是想要挑刺,想用X射线透视他们的破绽。我在写作本书期间,也不能完全克制这种冲动。但是,北欧读者如果看到这本书,请你们原谅。就当我是嫉妒吧,如果这样可以让你们心里好受一点儿。
不过,破绽和瑕疵肯定是有的。北欧地区有它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北欧人有他们古怪的癖好和弱点,如同我们所有人。但是,说到底,北欧的成功仍然不容辩驳。当有记者指出,披头士的《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如果是单张而不是双张唱片,也许会更好,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回答说:“是的。嗯,不过,它终归是《白色专辑》。”当然,即使几近完美的社会,也总会有它的弊端:各国都有不清白的历史;的确,同质化的一元社会倾向于有点太安全、太无聊、太狭隘。展望未来,北欧各国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福利国家不堪重负,移民人口难以持续融合,以及不平等加剧等。但它仍是斯堪的纳维亚。它仍是一块令人羡慕的土地,长久享受着富裕、和平、和谐与进步。如同《白色专辑》一样瑕不掩瑜。
(摘录人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