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书评:
我爱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它不仅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德韦克帮助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方法表明,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让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比尔·盖茨
你一旦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看待他人和自己的方式会有重大的改变。你会期待,招聘有成长型思维的员工,选择有成长型思维的老板;你会规划,相亲时看对方有没有成长型思维,教育子女时也会刻意培养成长型思维。但如果你真看懂了这本书,你会说,我要成长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然后,一点一点影响我身边人的成长型思维。那将是你给自己和在乎的人的最好的礼物。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
德韦克的重大发现是,我们通常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中的一种:认为自己的智力是一种固定属性,或认为它是可以培养并随着时间增长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记者、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
你会发现在关于动力的著作中,本书是数一数二的。
——《关键教养报告》(NurtureShock)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
如果你是个管理者,或在养育孩子(这也算一种管理),放下手边的一切,读读这本书吧。
——《创业的艺术》作者盖伊·川崎(Guy Kawasaki)
每个人都该读这本书。
——《让创意更有黏性》作者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
德韦克对智力与思维模式的研究影响了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全新思维》和《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
一本好书会让你赞同,一本伟大的书会让你遵从,而这本书提出的建议会改变你的一生。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J. 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摘录
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榜样,这个榜样可以在我们人生的决定性时刻为我们指明方向。
而我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你这个人要么很聪明,要么不聪明,失败则意味着你并不聪明,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能让自己成功并避免失败(不惜一切代价),你就可以被称为聪明。努力奋斗、错误、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因素则都不能被划在聪明这个范畴之内。
人类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养的,还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这一问题对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则是一个新问题:认为人的智力和性格是可以发展而非不变的、根深蒂固的,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让我们先来看看由来已久的关于人类本能的激烈辩论,之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
自古以来,人们想的不一样,表现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所以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为什么一些人更聪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种东西让这些人永远和别人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正反两方都有很多专家支持,他们有些人认为,确实存在物理上的特性,正是它们造成了人们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这些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所谓的物理上的依据包括头骨上的突起(颅相学)、头骨的大小和形状(颅骨学)还有如今我们所说的基因。
相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造成人们身上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可能让你感到很震惊的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中最有名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智商测试的发明者。难道智商测试不是为了评估孩子们不可改变的智力水平而存在的吗?事实并非如此。比奈于20世纪初在巴黎工作,他设计智商测试的目的是鉴别出那些无法从巴黎公立学校的教育中获益的孩子,从而设计出新的教育计划,让这些孩子回归正轨。他并没有否认“不同的孩子智力是不同的”这一观点,但他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带来智力上的根本改变。下面是从他的代表作《儿童学的新观念》(Modern Ideas About Children)中引用的一段话,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几百名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孩子进行研究后总结道:
一些现代哲学家……断言个人的智力是一个定量,这个定量是不会越来越多的。我们必须同这个残忍悲观的结论进行对抗……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设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以及判断力,让自己切实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如今大部分专家同意,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天性和后天培养相对立或者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相对立的问题,在概念上,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事实上,就像杰出的精神学家吉尔伯特·戈特利布(Gilbert Gottlieb)所说,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了解到,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比我们自己想象中更有潜力。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杰出的人拥有的另一项特别的才能,就是将人生中的挫折转变成为未来的成功。创造力的研究人员也持同一观点。有一项针对 143 位创造力研究人员开展的调查,关于取得成就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大多数人观点一致——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产生的这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
只有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才高度关注可以提高他们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聪明并不是当下的完美,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当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选择成功而不是成长的时候,他们到底想证明什么?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很特别,甚至是高人一等。
总的来说,相信人的能力固定不变的那些人急切盼望成功,而他们在成功后感到的不仅是自豪,他们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成功意味着他们固定不变的个人能力比其他人要强。
然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种自尊心的背后潜藏着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成功后你会变成一个重要人物,那么当你不成功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呢?
即使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在经历失败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尝试修复自尊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
就算付出了最多努力,资源不足的人的生活相比之下更容易脱离正轨。
在评价别人之前,要记住努力并不代表所有,而且每个人的努力也并非建立在同样公平的前提之上。
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但它并不能告诉你你能改变多少,或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改变,而且这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都可以被改变。
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意味着每一件可以被改变的事都应该被改变。我们都需要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之处,特别是那些并不会给我们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带来危害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妨碍人们发展和改变。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改变的起点,但人们也必须做出判断,对什么样的事情付出努力并带来改变才是最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天生对学习拥有热情,但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可以让这种热情消失。想象你很享受做某件事——比如做一个填字游戏、进行一项体育运动或者学习一种新的舞蹈。后来事情变得越来越难,你开始想放弃。也许你突然间感到很累、头晕、无聊或者很饿。下一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要欺骗你自己,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怪。将你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模式,想象你的大脑在遇到挑战的时候正在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然后再继续学习。坚持下去。
(摘编人 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