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年轻诗人、学者胡桑的首部个人自传性散文。他用一种绵密、紧凑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描摹、追忆、还原甚至重构了一个故乡,一个位于江南腹地的村庄,一个正在消逝的村庄。胡桑以对事物的极度熟悉以及近乎宇宙论的雄心提供了一部关于八十年代江南乡村的全景图,但是,他对内心的迷恋、对幻觉的执着,又展现出一幅通常意义上的乡村并不具备的心灵图景,以诗人的笔触在时间的进程中凝视这个村庄,开掘出一个内心深处的源初故乡。
在方言里,“孟溪那边”意味着遥远。
书评
在漫长而悠缓的童年岁月中,一些事物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幼小的神经:星空、植物、地图、村庄、雪、鱼和烟花。我在漫长的追忆中,去抚摸这些事物,并逐渐建造一些文字的房屋,让它们定居其中。
记忆与想象,二者之间的相互激发与相互再造,使胡桑的青春岁月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纸上不断更新的自我陌生感。——韩少功
把地图上的某个点,展开为可以抵达的事物,使胡桑拥有了自己的江南,一个质感的、无尽的、被诗和远方唤醒的江南。在他的具有轻微摩擦力的词语中,世界停止了溶解,时间不再化为乌有,万物栩栩如生,一切都期待着初始的分享。
——王鸿生
《在孟溪那边》的可读性不言而喻,娓娓道来的文字感觉,恰如我认识多年的胡桑其人,质朴、多思之外,又难得流露出感性的一面。无论是文学地理学的精微测绘,还是写作发生学的追述,又或者创作心理的反观自视,都全面拓出新的散文风景。——翟月琴
它为我们敞开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文如小舟,使得胡桑得以引领读者向逝去的记忆漂流,同时,这种漂流也通向别样的想象,通向隐含的“我们”。
——王健
北岛、王家新、韩少功、王鸿生、金雯、刘丽朵、包慧怡诚挚推荐!
摘录:
我试图召唤的是事物在时间中的印迹以及曾经存在于世的气息,正是这种气息塑造了我对世界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它们最终在我的体内凝聚为对待世界的方式。
我仿佛看见,事物都在试图完成自己,但最终都会丧失。人在事物中间占据了某个位置,逐渐习得某种习气,这是某些文字结构自身的气息。
最早的时候,我是从纸上进入江南的,我不止一次地被古诗中的江南吸引,张志和、白居易、杜牧、温庭钧、韦庄、李煜,他们的诗句,就像雨水落在我想象的花瓣上,温和而新鲜,在我幼小的的头脑里建筑起一个隐逸的江南。“江南”一词牢牢地趴在我头脑里,像柳絮粘在毛衣上。
我所在的村庄叫孟溪。我重新发现了这些词语。它们如此深邃,足够我居住。
二〇〇四年四月,毕业前的一段时间,我得以回家居住一段时间。那几天阴雨绵绵,我房间的墙壁被雨水淋得斑驳不堪。我躺在床上读书,雨水的淅沥之声将我带到十几年前的村庄。雨水慢慢湿润记忆,又想起小时候的雨:春水涨起来,鱼们逆流而上。我喜欢在春水盈满的沟渠用石块搭建一条弧形堤坝,只在一边留出口子,让鱼通过,拼命游向上游的鱼不时会被湍急的水流带回下游,不幸落入我的堤坝里,伸手就可以捉到。或者直接在沟渠里拦上一只网,过一段时间提起来,就会有鱼困在里面。
我喜欢的幻觉越来越成为贴近事物周身的细致的东西,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有的经验和幻象必须通过主体真诚的提炼,才能被我接受。
桃花、柳树、油菜花和雨,当然还有桑树,这些充满幻觉而切身的事物,这些隐逸却日常的事物,它们构成了我理解世界的原初经验。
鱼的意象集中在春天,而烟花集中在冬天。我写过鱼,却几乎从未写过烟花。如今,我试图在修辞中重新回到烟花绽放的春节。烟花几乎是我对春节最激动的渴望。比起放烟花,压岁钱、午夜饭、新衣服、做客都是无足轻重的。我最开心的时刻是年夜饭后,到屋前的稻地上向着夜空发射那些色彩斑澜的烟花,那是我荡漾起的冬天夜晚的浪花。
童年时故乡的雪,浩瀚的白雪,爱我内心沉淀为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片漫无边际、宁静肃穆的雪铺展着,我不断回去。在文字里,在梦境中,它让我静下来、慢下来。
水是一种古怪的生灵,它有着自己的躯体和生命,在我的周围悄无声息。水不可能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液体,它是面目乖戾的魔鬼。它又是我特殊的亲人,我敬畏而亲切的神。
难以望尽的村子东边那片繁茂的桑树地,我以为那是世界的尽头。
风就是远方。它和水一样,让年幼的我与远方关联,把我身体周围狭小的空间无限延展。
地图是一个迷宫,我向往其中隐秘的角落。
我在自行车上,观察它们的地形,一回家就凭记忆记录下来。这里,一个想象的过程试图缝合现实与感觉的差距。……它变成了一幅生长出许多晦暗角落的地图。
我把迷恋天文学时对世界的全部想象和奢望移植到了诗里,天文学让我第一次触摸到了时间的羽翼,现在,我认为,写诗是坐在时间的翅膀上穿越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我向别人指出,这路边蔓延的植物,是我许多年前不切实际的壮举,一般没有人会相信。但是,当重新面对生息了许多代的这些植物,想起我与它们的祖先那些秘密的交往,内心就变得温暖,这些植物是我与故乡的真正联系。在这片土地上我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没有这段时光,我现在将一无所有。
(摘编人:彭雪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