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名为《衣不蔽体》,并非取成语原意,而是另做引申,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
其实,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服饰与身体一样,不仅仅是现实的存在,更是被反复建构的文化概念。各种文化都会不断通过形形色色的界定与仪式,为她们确定关系的同时划定边界。赤桦的《衣不蔽体》运用当代文化批评理论,令人着迷地描绘了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充满张力的关系图景。
——《中国摄影》杂志主编 晋永权
透过身体,以及遮掩乔装身体的服饰,泄漏出民族心灵史的惊天秘密。
——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服装之下,不止于身体。它包裹的也许是黑夜,也许是抗争,也许是妥协,也许是爱恨,但终归是时间的间隙。而赤桦的《衣不蔽体》,让我们得以看见这一个间歇中的所有。
——人民文学出版社著名文学编辑 脚印
摘录:
引言脱也有是,穿也有非
……我阅读,我思想,我询问,我观察,我笔记。终于发现衣衫的“新”与“旧”,和大历史下的大政治有关,和大历史下的个人政治态度有关。
一袭衣衫,暗含了很多东西。
衣衫里面有文化,有政治,有经济,有情仇,有欲望,有挑衅,有抵抗。
一句话,有七情六欲有天机。
衣衫只有脱离了身体,离开了它的主人,才可能以它本真而单纯的模样存在。
从民国看到今天,从道貌岸然的外衣,看到蠢蠢欲动的内衣,从头上的发,看到脚上的鞋。然后,就有了这些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的文字。
说话的衣衫
民国女装,风来满路香
清朝统治的268年间,女人服饰整齐单调得很,一代一代的,几乎没有变化。1644年满人入关进京,服饰上是“男从女不从”,满女汉女各不相犯,各自保持自家的服饰形制。旗下满女穿她们的传统长袍——旗袍,汉女继续穿明朝延续下来的旧服,穿她们的裙衫袄裤,穿她们的宋明就流行的褙子、比甲,直到晚清。
到了清朝末年,汉女开始流行穿阔腿长裤,腰系色彩长汗巾,权当装饰,从袄底垂露出来。无论上衣,还是下裳,这时的服饰已经一如清朝的家具,极尽雕琢繁缛。对细节的过分关注,大约是这个时期的女装特点。从衣襟到裤边,都有多重镶滚和刺绣。
服装究竟是特殊的晴雨表,反映着政治、经济、社会的潮起潮落。辛亥革命乘西风而来,民主自由呼声逐浪高。在新文化运动涛声中惊醒的女性,对民主自由还不甚了了,但已急切地越过打翻在地的清王朝的封建坛坛罐罐,开始以新思想装扮自己,“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心裁……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裙短袖,履由高低仄头,变而为薄底阔面”。
然而,在整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在所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女装中,惟旗袍尤显妖娆。这袭袍子是要弄出大动静的,袍子忽长忽短,腰身忽松忽紧,衣袖忽小忽大、忽有忽无,两侧开衩忽高忽低,四周花边忽镶忽不镶。这袭袍子更是要独领风骚数十年的,从民国到新中国,从芳容无比到落入尘土,然后,涅槃,然后,成为新世纪的东方女子的国际符号。
集体审美
工人装
新中国成立之初,旗袍在私人层面,还是不少城市女性的主要服装之一;在国家层面,依然是女性的国服。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或外交场合,高级领导的夫人们,人民的女艺术家们,一概着旗袍出席,而她们的旗袍也一概私人量身定制,师傅也一概是旧社会的旧裁缝。
但是,为着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更多的女人脱下旗袍,将身体包裹进了线条硬朗,或者说毫无线条的服装中。家庭妇女穿普通的大襟衣服,一般劳动者穿对襟翻领便服,参加工作的年轻女子崇尚工人装。有点革命浪漫情怀的时髦女子,喜穿背带工装裤,配白衬衫、带襻平底皮鞋或布鞋。至于高跟鞋,是和旗袍一样带有腐朽资产阶级味道的,已被不少主人自动从打扮中“清退”了。
绿军装之魅
军装,实际上是“武装”。但在“文革”时期,“爱武装”演变成了政治时尚。这个时尚发端于“文革”狂澜初起时,因毛泽东穿上军装,在天安门接见了红卫兵。此后,民众发现,中央领导在公开的政治集会上出现时,从总理周恩来到“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一概一身正规的绿军装。据江青的秘书闫长贵后来的公开回忆,林彪甚至还给江青和她身边的工作人员每人送了一套军装。
执政者再次成为时尚的风向标。在国家领导人无意识的带领下,全国蓝灰色的服装海洋中,涌现出大片绿军装,依稀有了全民皆兵的阵势。
主流社会的年轻女子,更是以一身绿军装为政治荣耀,以“铁姑娘”为最高道德标准。
趣味的苏醒
西装重返衣橱
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穿中山装一样,西装重返国人衣橱,也是通过国家最高领导人带头才得以实现的。但这次带有很浓的摩登气质,且来势汹汹。
1983年的一个春日,《美术》杂志的一位编辑为买西装,在北京农展馆内被人群推来搡去,逼到柜台一角,柜台顺势倒向他。他不及躲闪,身体一歪,右脚外踝关节严重扭伤。西服没买成,还伤痛几个月。他回忆说:“这哪是选购西装,简直就是抢购。人们情绪之激动之兴奋,跟宗教朝觐似的。啼笑皆非。”
削足适履
喇叭裤风波
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青年人,带着“宠物”——双卡录音机,常常聚集公园,录音机高放港台音乐,踩着音乐节拍,扭腰甩胯,跳着完全不合规范的迪斯科、交际舞。这场景活像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对他朋友们的描述,“燃烧的一群令人恐惧和颤抖的天使,一路拍翅而来”。
内衣权色
男权,钻进内衣
今天女人的内衣,款式和内涵大同小异:保护身体,或放纵身体。保护,放纵,都是女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民主自由,是走过相当漫长曲折的路程后才取得的。女人内衣同其外套一样,也是在与掌握话语权的男人无休止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进而取得独立地位的。
(摘编人:韩海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