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创业者任毅把自己分成多个相同的“自己”,便可以同时兼顾多场活动和约会;有一天钱睿回到家里,发现他刚刚在医院服侍的形容枯槁的母亲,竟然健朗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名为陈达的智能管家,“目睹”了主人林达被谋杀……智能产品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如果把时间线拉得很长很长,一直长到未来人出生后植入的人工芯片仿佛出生证明一样成为标配,你就再也无法分辨谁是人,谁是AI化的人了。那么这一天来临时,人类会觉得当人更好,还是当AI化的人更好?
郝景芳构思了六个科幻故事,它们的主角无疑都是人与AI。人与AI隔岸而望,作为理性的AI,是否一定能把人类非理性的一套心理表征学个差不多?在物理环境变成了智能产品的天下之后,人又该如何自处?故事结束之后,郝景芳用两篇非科幻思考回答了我们关于AI的所有困惑。
人之彼岸,即人与人工智能彼此映照。这是郝景芳继《北京折叠》后全新科幻作品。首度从文学跨度到科普。书里不仅包括最新创作的六篇中短篇小说,还包括两篇解读人工智能的文章。故事围绕人与人工智能的纠葛展开,其设定的场景既包括离我们很近的人工智能产品,也包括预设的地球被万神殿操控的宏大场面。
书评:
得到李开复、刘慈欣、沈南鹏、沈晓卫、苏中、刘宇昆等人的大力推荐!六个科幻故事按照由近及远的时间顺序展开,使原本颇难理解的“人工智能”迅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文末“人工智能时代应如何学习”是点睛之笔。人工智能威胁论已不是新鲜话题,那么当这种威胁扑面而来时,郝景芳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性 ”,以及人类未来的教育。
——编辑推荐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展现出来的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在这本新书中同样有漂亮的呈现。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 李开复博士
看到郝景芳的新书书稿,还是感觉有不少变化。她从前的文章有轻盈的色彩,而这一次,我看到更多故事情节的变化,有不少现实的关照,可以看得出,她一直在寻求突破自己。她的小说还是有很多有思想性的追问,构造出的世界也有着对人类的关怀。
——《三体》作者 刘慈欣
郝景芳的《人之彼岸》又是一部“享心悦目”的好作品。她2013年的小说《北京折叠》已经预测了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造成的社会影响,这一部小说里作者展现了对人工智能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我尤其赞同作者关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两个突出的核心能力的观点——常识以及其升级后的世界观,和创造力。这些能力是人类文明延续辉煌的根本动因。她对人类彻底数字化的担忧也一针见血,确实正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任何物种能毁灭我们的精神世界,除非我们自己放弃”。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沈南鹏
这是一个让我们向往与憧憬的未来,这是一个让我们兴奋与躁动的未来,这是一个让我们好奇与期待的未来,这也是一个让我们不安与担忧的未来。郝景芳这部生动有趣的科幻新作,通过探讨人工智能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引发我们对科技创新与人类自我认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发明新技术新工具的历史。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也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 沈晓卫
本书不仅是一部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幻小说集,更以专业的技术视角完整地阐述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深刻探讨了智能技术发展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之后娓娓道来的几个科幻故事沿用之前讨论观点的主线,精彩至极。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从业者,广大科幻迷,还是为孩子未来如何发展而焦虑的父母们,都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IBM中国研究院认知计算方向首席科学家 苏中
在郝景芳的小说里,人工智能是人类自我认知的试金石。这里没有麻痹心尽的鸡汤,也没有耸人听闻的威胁论,你能看到的是建立在沉重的历史情感土地上的后现代理性大厦,是利用百科全书知识音符类比升华出的无声音乐,是一个在数字世界漫游的诗人编织出的朝霞神经网络。
——刘宇昆(2012年和2013年雨果奖得主)
摘录:
草木又一次陷入回忆的笼罩,心碎不已。她想起哥哥在窗台上的剪影,那一天的月色,那个夏夜迷人的丁香花的味道。那种甜香又勾起儿时的回忆,小时候的夏夜,她和哥哥一起靠在妈妈身边,听妈妈讲彼得·潘的故事。爸爸给他们三个人端来一盘红丝绒蛋糕,站在床边,看着他俩吃完之后将奶油互相抹在对方脸上。
他不愿意他的人生从此也埋首于那些虚拟的符号中,沉浸在无边无际的虚空的海洋,遗忘了数据之外的一切。山水喜欢身体的艺术,所有有关人类身体的面对面的艺术。戏剧。身体。汗水和荷尔蒙的味道。没有那些由人造树脂构成的面目僵硬的脸。他要大笑,要笑出皱纹,要面目狰狞地调动起50块脸部肌肉,要怒目凝视,由眼眶肌肉眼联通到所有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再联通到头脑深处的每一丝细微的感情。他讨厌冷静无声的一切,他要愤怒。他讨厌陈达。他想让父亲听见。
陈达无法解释,为何有的时候人完全知晓走出痛苦状态的方式,却偏偏不肯执行。
可是他知道他不愿意。从黑洞深处穿过,从宇宙尽头归来,他对于想拥有的生活早已经没有什么期望,但他对大地和个人的生命有了更强悍的执着。他要掌握自己的生命,呼吸、悲喜、命运的抉择,这些感觉如同这眼前的风景一样真实,也一样虚幻。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总能找出一万种理由说它们是虚幻的,正如从古至今的无数神学指出风景是虚幻的。可是他相信它们的真实,正如大地上被风吹动的长草,那样坚忍的意志,紧紧抓住泥土,枯黄的色泽,在阳光的影子里如大片海洋荡漾着温柔的弧线,勾勒出苦难之后的重生。那是大地。是生命。是生之为人的意义。
他的权力欲?是的。宙斯是对的。在宙斯尖锐地戳穿他之前,他确实有一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迷雾,就是被个人受人崇拜的野心和掌控感笼罩的虚荣。是的,他喜欢那种感觉,当丽雅在他的身边,被他的语气打动而逐渐改变,他有就所未有的成就感。他也喜欢其他人围绕在他身边,众志成城的热情,喜欢他们崇拜的眼神。他确实是这样的。
但是因此让人牺牲?不,他不要这样。他不能接受这样,即使有骨子里的权力野心,也不是要拿所有人的生命来成就。他要的是生命的感觉,所有人共同迸发出的生命的热望,是身体连接身体的生机勃勃,不是死亡,不是死亡的气息,不是那种毁灭的、腐烂的死亡的味道。他不要任何人死去,不要任何人因为他而死去。一个都不行。
“亚当,”凯克最后向服务器建筑窗口内丢了一枚容易爆炸的微型中子发动机,那原本是飞船的备用动力源之一,“我知道我现在的态度也没有太多科学依据,但我只是想说,这世界上仍然会有人像我一样信仰人,信仰人的神圣和力量。人心里涌动的自我决定的光,即便绝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但我仍然记得。”
“凯克,”宙斯的声音加速了,“你究竟想要什么?”
“那你又要什么呢?”凯克大声问。
“我要世界的均衡、效率和完全可控,要完美的宇宙秩序,这有问题吗?”宙斯说。
“为此不惜杀人吗?”凯克继续朝城市俯冲过去,“那我要我内心热忱的生命,有问题吗?”
凯克一个人来到海边,看着夜幕中黑沉静谧的深海,站在礁石上,向海的另一端喊道:“喂,你知道吗,有时候,自由意志就是你能主动选择最小概率的路。”
我们的眼睛在我们注意不到的情况下不断快速转动,拍摄四面八方的图像,而随着我们身体移动,视网膜上的投影照片也在不断变化。可是我们的感觉接收到的并不是一张张分离的照片,而是一个恒常稳定的周围世界。这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并不难,正如“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所说的:“我们不需要不断‘看见’所有事物,因为我们在大脑中建构了视觉的虚拟世界。”神经学家威廉·卡尔文也曾说过:“你通常观察到的看似稳定的场景实际上是你所建构的一个精神模型。”事实上,我们居住在大脑制造的虚拟现实中。
这个虚拟的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世界模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所说:“如果不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关于外部世界以及他人意图的内隐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语言本身并不起作用。”
也有很多人提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与人对话理解人的情感。但这实际上也离得很远。目前它们能做的只是智能对应,当听到人类说出句子A,在语料库中寻求识别匹配最合适的行为或回应。当你说“我不开心”,它们可以匹配说“多喝点热水”,但不理解什么是开心。如果想让它们分析不开心的理由,推测不开心之后的做法,就远远不够了。其中的差别可以形容为:人工智能使用语言,是匹配句子和句子。而人类使用语言,是匹配句子和真实内心的感觉。
(摘编人: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