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

作者:皮特恩格伦 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817更新时间:2018-11-27

  

内容简介:

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无意复述将帅们的功绩,他将全部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

炮弹飞向他们,他们迎向炮弹,在那个狂热的年代,几乎每一个人都期待过战争。

许多人死在不为人的地方,许多人在分食苦果,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是谁?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司机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战斗于西线战壕、巴尔干半岛、东非、青岛等地;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是那么寂静……”他们的声音不曾进入公众的听觉,只是在死神敲门时急切地写着日记或书信,而作家、前战地记者皮特·恩格伦找回他们的身音,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天。

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书评:

我认为真实的战争不在关于战争的历史和教科书里,而在亲历过、目睹过战争的小人物的记忆里。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知道硝烟刺鼻的气味、耳膜被炮弹震破的宁静、看到敌人被自己射中的感受、看到战友死去的感受以及许多单凭想像无法得到的细节。而这一切,是奠定战争文学大厦的基础。皮特·恩格伦这部《美丽与哀愁》就是关于那次战争中的个体记忆集合,也是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人性的复杂呈现。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的浩瀚与细腻令人惊讶,但对我而言,是这部巨著告诉了我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开张和铺排:它让个人的针线,穿越人类战争的缝隙,使得每个弱小的个体和家庭的惆怅、牺牲与光辉,都有了世界性和人类史的意义。毫无疑问,它为文本的独特存在,将成为我今后写作中的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阎连科(作家,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皮特恩格伦对“真实”有惊人的掌控力,他布下一个细密的罗网,笼罩了日常对话和私信的所有趣味,同时也笼罩了读者。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累积着无数的记忆,《美丽与哀愁》呈现和释放了这些能量和魅力,这是困难的写作,令人肃然起敬。

——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一次又一次,他仅借着少数几个简单鲜明的字眼,就能够召唤出当的氛围。我热爱所有的细节……令人深感振奋。

──玛格丽特福斯特(英国历史学家、作家)

这本不凡的历史书就像伟大的小说,将美丽和哀愁呈现得既普遍又具体。数百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怪诞、感人、难以承受且惊人的事件……恩格伦将原本隐匿在历史和地理中的个体经验释放出来,将细节营造得像交响乐。

──《星期日邮报》

  

  

摘录:  

宣战了。马上带孩子们过来。吩咐仆人打包你想带的东西,今天就赶紧出发。

由战争的爆发所引起的每个念头与事件,都像是一道痛苦而且致命的打击,粉碎了我内心的深切信念,亦即对于人类持续不断进步、不停迈向更大福祉的信念。我从来没想过这样的事情竟然会发生。我是说,我的信念彻底破灭了。自从我懂得思考以来,就一直怀抱着和平繁荣的理想,但战争的爆发却让我从这场美梦中惊醒了过来。

上战场,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不是为了祖国或荣誉,也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强健自我,磨炼意志,砥砺操守。这是我想上战场的原因。但我拒绝自愿学习这一课,因为我相信这个目标也可以由其他方式达成。

战争是多么残忍无情!最崇高的价值都被践踏在脚下——基督教、道德、温暖的家。尽管如此,我们这个时代却还是有那么多人把文明挂在嘴边。看到文明及“其他”价值观如此不受尊重,实在让人丧失信心。

实际上,这场叫做战争的东西带给我的个人体验,就像是在我清醒的那刻,一个梦所留给我的记忆,梦里有大海与雾气弥漫的小岛。一些事情感觉比较清晰,大概是因为自己的确亲身经历过,所以还尚带着一点儿余温。即便是危险的事,如今也变得寻常无奇,直到每一天的流逝似乎不再有其他引人注意之处,只剩下与死神的恒久亲近。即便是这个念头,一开始虽然极为醒目,时间久了却也不免被抛在脑后,成为一种微不足道的常态。

  

庞大的军费支出无疑有一天会终结这场战争。我们每天花费两百万英镑,法国一定不比我们少,德国说不定更多,奥地利和俄国更是远多于此。如此做法,不过就是为了让士兵呆在一点儿都不舒适的露天坟墓里,为了把高炮弹射上天空,但常常又什么也打不到。

我记得在大撤退初期,我曾看见一匹马倒了下去,好像是在莫沃迪屈那可怕的沙地上。那些军人随机把它拉着炮车的挽具割断,而任由它躺在路边,连一句惋惜的话都没有。我们经过那匹马身边的时候,我记得它吃力地喘着气,望着我们的眼神就像是人的眼神,仿佛是个遭到遗弃而只能在孤独中痛苦死去的人。

这就是战争。令我们感到沮丧的不是丧生的风险,不是炮弹在落下爆炸之时发出的炫目红色火光……而是觉得自己有如木偶,被一个未知的木偶师所操控,这种感觉有时候令人深感心寒,仿佛落入了死神的怀抱一样。

干瘦的老人,被苦役折磨得不成人形,只能无可奈何地拖着步子,就像待宰的牲畜一样听天由命。后方的车子则载运着残废、智障者与儿童。

受刑人被拉着站了起来,然后被绑在桩柱上,再由一条布蒙住他的双眼。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仍然平静地抽着他的雪茄。“准备”的命令下达之后,行刑队举起枪支瞄准目标,那人随即把雪茄举到嘴唇边。枪声响起,鲜血在原本就已是红色的土耳其式长衫上扩散开来,于是那人软倒了下去,“他的手被一颗子弹钉在了嘴上”。

许多人曾经为这场战争欢呼雀跃,认为这场战争是一项承诺,也是一个机会,承诺人类与文化中最美好的一面将有可能得以实现,同时欧洲可借机摆脱战前那种四处可见的动荡不安与崩解现象。不过,战争永远都是一种充满矛盾且极为讽刺的东西,经常会改变众人想要珍藏的事物,促成众人想要避免的情况,并且摧毁众人想要保护的对象。

一如其他事物,这场战争一开始也是为了保存欧洲的原貌,维系既有的现状,但现在却反倒彻底改变了欧洲大陆的原貌,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一个古老的真理再度显现:由于人类及其社会总是倾向于不惜一切地盲目追求胜利,因此战争迟早不免失去控制而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这点在当下最是真切无虚,原因是掌权者在无意之间而且毫无计划的情况下释放出了彻底不受控制的力量:极端民族主义、社会革命、宗教仇恨。

你体内的野蛮人促使你仰慕起这片战场的肮脏、浪费、危险、争斗以及壮丽的噪音。你不禁觉得,这终究才是人的目的所在,而不是坐在安乐椅上,抽着烟、喝着威士忌、阅读着晚报或畅销书籍,假装这样的装模作样就代表了文明,假装你挺美观的衬衫后方没有隐藏着野蛮的本性。

我觉着我已经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尽管在战争中不免目睹许多悲惨与痛苦的景象,但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战争经验能够刺激我的性灵生活,提升我的慈悲心,“增强我灵魂中所有的善性”。可是,现在我只想在世界上找个和平的角落静一静。

啊!我内心的喜悦、如释重负,以及满满的安全感!有谁能够知道这面光辉灿烂的旗帜对我们这些奔波劳累的难民具有多大的意义?我们仿佛是听见了一个亲切而熟悉的声音,对我们说着:“欢迎回家!”

这将会是我们承继的恶果,或者善果,总之是我们无可摒除的承继物——而我们也将永远受制于我们的记忆。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