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天才

作者:彼得·沃森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1124更新时间:2018-11-27

  

  

内容简介:

歌德说:“每当想到德意志民族,我常感到痛苦,这个民族的个体都如此值得称颂,但作为整体却如此令人神伤。”

18世纪中叶,德意志日渐由一个文化贫瘠的地区转变为举足轻重的科技文化强国,甚至比当时的欧美诸国更具创造性和影响力。她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灿若辰星,将其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20世纪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天才锐减,折断了这一进程。“二战”后,德国重整旗鼓,跻身发达国家前列,但其光辉历史至今仍被纳粹罪行的阴霾所笼罩。

《德国天才》力图纠正世界对德国的陈旧观念。它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长达850页的情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这部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拨云见日,追溯历史真相,探索德国天才的起源。他不断追问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荣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书评:

著作最为出色的品质就是它将科学发现置于文化史的内核,用引人入胜的科技与工业发展将二者串联起来……《德国天才》将成为未来很多年里的基本读物。

——《独立报》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或思想家,以及那些本该更为大众所知的天才,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她曾是18世纪中叶最不发达的西欧国家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这个国家直至民族社会主义的灾难发生之前如何走向更富庶、更强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胜的史诗故事。

——《金融时报》

这是一部旷世之作……这部富于思想性的著作呈现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景画卷。我们期望它可以实现目标,促进更为深入和广泛地认识那个拥有康德、贝多芬、爱因斯坦和哈贝马斯的国度。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星期日时报》

彼得·沃森撰写1750年以来德意志长篇思想史的原因颇具说服力,那就是英国人对于纳粹主义的念念不忘使他们无视德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欢迎这部书对于另一种德国历史的介绍。

——亚历山大·斯塔利特《观察家报》

这部著作汇聚了德国在哲学、神学、数学、自然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所做的奠基性贡献。彼得·沃森将一大批被奉为贤明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铭刻其中……总结了一些对艰深思想的高度概括。从画家到物理学家,该书所涵盖主题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

——《纽约时报书评》

 

摘录:

巴洛克艺术之火渐熄,新的信念、新的热情、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取而代之。……很多新观念改变了整个欧洲甚至北美。而其中的不少观念是德意志式的,或者说相比其他地域更适合于德意志。

普鲁士人变成了“近代欧洲纪律性最强的民众”。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明智地、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样的军事-官僚-教育-经济的总体结构。到他1786年去世之时,国家主导的虔信运动已成为普鲁士文化的核心。

德意志的知识分子与其他国家的类似阶层截然不同。……分布得很分散,但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紧密地投身于邦国切实的行政当中。

正如德语的发展以及阅读和教育的水平上升所带来的作用一样,音乐也帮助德意志人改变了在文化领域中的落后形象。

弗里德里希二世长达四十六年的统治无疑帮助普鲁士成就了强权地位。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来看,在巴赫去世的1750年至弗里德里希二世崩殂的1786年之间,德意志毫无疑问地见证了属于它自己的文艺复兴式的涌动,这堪与14-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相媲美。

德意志有两个尤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国家的学术事业产生过长远的影响:历史学与生物学。当然,美学和天才论也不可或缺。

于是,在18世纪晚期的德意志,怀疑论、自然神论、虔信运动、趋向完美的动力——所有这些都汇集在历史学、艺术、生物学当中——共同开创了一条审视世界的路径,它要求在同一时刻内外兼明,既要瞻前也要顾后。

时至今日,温克尔曼不但被视作古典考古学的奠基人,还可以被称为历史主义的造就者之一;他对赫尔德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又通过后者左右了历史的书写。

古希腊通过她的思想、她的规范、她的文学形式、她的雕塑、她的愿景和梦想,以及关于她的一切知识施加了影响力,这深刻地改变了现代文明的整体趋势。而德意志就是受其精神统治的典型实例。

到了19世纪晚期,当德国的学术研究受到全世界的艳羡之时,很多学科倒是和古代的希腊没什么联系。不过,这些学科取得成功所基于的方法论却要回溯到洪堡、沃尔夫,最终还是温克尔曼。

巴赫在驾驭旋律、设置主旨与反衬、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一种曲调、再在不知不觉之中返回音乐主线等方面,展示了一种在人类的音乐成就中无以比肩的编排能力。这不仅体现在技巧上的复杂性,其复杂程度至今无人能及;还表现在它持久地包含着丰富和饱满的情感。

就像海顿在交响乐的形式方面著称、莫扎特以歌剧闻名、贝多芬擅长谱写器乐,四位维也纳杰出大师中的最后一位舒伯特的强项是歌曲。

当今的认识是,古典音乐的标准“脊梁”是由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组成的——他们全都是德意志人。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意志,音乐欣赏、音乐消费、音乐理解都受到了盛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震动和影响。它与我们当下理解的音乐体验有着天壤之别。

德意志的大学对人文学科有所偏爱,它在当时并没有被视为鼓励发展高技术学科的理想场所。进入到18世纪以后,各地的诸侯开始意识到技术性的学院是时代所需。弗赖贝格的矿业学院就建于1765年,又过了十年,维尔纳被任命为该院的教授。

拉普拉斯则称高斯为欧洲的首位数学家。很多人也都认为现代数学并非肇启于牛顿,而是高斯。

与高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哈内曼,在华盛顿、巴黎、莱比锡、德绍、克滕等地都矗立着他的塑像。

对亚历山大·洪堡最为持久的纪念或许是世界上以他命名的地方要多于他人——一共有35个地域以洪堡为名。

20世纪初期,欧洲大陆的所有国家都开始打造强大的军队和舰队,而克劳塞维茨被认为是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责任人之一。

浪漫主义的心智是在德意志形成的,它出现于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早期。

德意志浪漫主义科学的一个显著成就是前达尔文时代的进化观念。其次则是前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失常理念。

曾经有过一大群艺术家,他们完全不合2021世纪的品味,不过他们在自己生活的时代炙手可热。实际上,他们是当时最为知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设计家。这群艺术家所经历的命运转折在安东·拉斐尔·门斯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18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不是源于普鲁士的崛起以及由它完成的德国统一,而是德意志大学的兴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塑造了德意志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引发了阅读革命。温克尔曼、莱辛、康德、费希特、歌德、贝多芬、莫扎特、克劳塞维茨、高斯、洪堡、门斯等天才人物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由此促成欧洲历史上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也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19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教育中间阶层迅速崛起,成为德国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该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发明家、科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赫尔德、兰克等思想家使学术界焕然一新,亥姆霍兹、黎曼、克劳修斯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为德国工业腾飞奠定了基础,克劳伯、西门子、拜耳、珀金、本茨等人则铸就了德国的工匠精神。

1871年德国统一至1933年魏玛共和国结束,可以视为有“两个德国”,一是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的工业德国,另一个是思想文化领域日趋崇尚猵狭民族主义的容克德国。其间涌现了一大批天才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如维特根斯坦、荣格、斯宾格勒、聚贝尔、特赖奇克、狄尔泰、齐美尔、滕尼斯、桑巴特、马克斯·韦伯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努力为德国的发展提供各种方案。但他们未能完成自己的真正使命,德国最终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潭,承受更为痛苦的精神和心灵折磨。

1933年希特勒上台,“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使德国失去了引以为傲的传统思想领域,艺术披上了“褐色”的外衣,政治沦为了纳粹的宣传工具。然而,法西斯的残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暂时中断了德国天才人物的涌现,无法完全遮蔽他们的光芒,德国在今日世界的地位和影响正是得益于约瑟夫·博伊斯、于尔根·哈贝马斯等天才的精神和品质。

典型德国人最为细腻的特征,也是尽人皆知并令其自尊心自鸣得意的,就是他的内在性。

德国不仅是一个在现代性方面“迟延了的”国家,还是一个对现代性不太情愿的国家,然而这种不情愿或许是有教益的。如果科学和资本——或者说市场——无法阻止人们的生存环境乃至人类世界的退化,如果他们现在反而是造成荒芜的首要因素,那么只有人做出改变、做出意志的转变,才能停止这一切。德国人告诉了人们,脱离这种两难境地的道路并非是技术性抑或科学性的问题,而是哲学性问题。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