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精神

作者:蒲实 陈赛等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2713更新时间:2018-11-27

内容简介:

无论在什么时代,“受教育”都是一个人最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它总结为,“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本书作者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思辨之地海德堡、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本书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首先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 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本书能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当然,本书更加倡导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应该被限定于一个时间段。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更多人燃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长存于内心。

  

书评:

中国的近千所大学,大部分是将过去的知识再次灌输给学生,大量的老师本身并没有创新的经验,也谈不上培养年轻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大学的精神》一书,实地探访了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内的7所名校,寻找它们各自的历史和未来,探讨它们的立身之本。阅读此书,让人对这些大学追求的价值、办学理念、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相信《大学的精神》是可以促使广大读者思考教育问题的优秀读本。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读《大学的精神》一书,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大学所赋予学生的独特秉性。我们该庆幸,在生命中与大学相遇,这是一段纯粹的时光,只有书本、阅读、想象。借助这一段时光,储备足够的想象和知识,拥有明确的判断,让自己可以按照心的判断前行,人就有了心灵的归属。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大学的意义》作者)

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要对永恒做出承诺,而这些投资会产生我们无法预测且常常是无法衡量的收益。

——德鲁·福斯特(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耶鲁所要培养的领袖,就本科教育来说,核心是通识,也就是“自由教育”,这种教育所熏陶出来的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让人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理查德·莱文(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剑桥毕业生应该是懂得如何自己思考,独立的、严谨的、深入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他怎么思考。

——艾莉森·理查德(剑桥大学第344届副校长)

  

摘录:

一个最沉溺于实际生活的民族向深思生活表达的敬意。

直到今天,哈佛仍是映照美国最清晰的一面镜子。

在世界大学里,哈佛拥有无上的财富、权利与荣耀。它不是象牙塔,而是帝国,以知识和思想为权力来源的帝国。它与外面的现实世界较量与合谋,斗争与妥协,进攻与防守,捍卫精英主义和学术自由。

如果他的选择不仅仅限于那些当时流行的或者是职业发展所提供的内容,而是关注那些能够使他自身全面发展的选择,那么大学生活是令人神往迷醉的,他可以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一切,去关照和思索自己的种种选择。

哈佛大学则认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某些学问的方法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是哈佛运行了三十多年的通识教育系统——“核心课程”的基本观点: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本科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具体知识的获取转化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红皮书”一开始就对“通识教育”做了明确的定义:它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它指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传统的力量在保守的耶鲁,尤为体现出时间的威严。

在耶鲁,有一种从不公开表述、无法明确指明,却极被看重的高贵意识,那就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美国大概没有哪所大学,能够与耶鲁丰富的文化与艺术生活相媲美了。

如果说哈佛的“终极俱乐部”像名利场,势力、张扬和浮华,那么安静居于小城纽黑文的耶鲁,其“秘密社团”要保守和内敛很多,也更具宗教情结。一位“骷髅会”成员说:“家庭,耶鲁、国家、骷髅会,这就是推动力。”

如果你问一个问题:你想要影响什么!在加州理工,你得到的答案也许会是:我想影响物理、数学或者化学。但在斯坦福,最有野心的回答是:我想要影响人类。

创业精神是斯坦福大学最根本的精神气质。

斯坦福“本科不分专业,同学之间随机组合,交友广泛,跨学科交流,且不限制毕业时间,鼓励你干点儿别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魔力在于为学生提供最集中、先进和有效的教育,天资聪慧、富于创新的年轻人同住同学,又有乐于奉献的教师朝夕相伴,由此产生的魔力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第15任校长查尔斯·维斯特是开放课程最重要的推动者,他认为,把2000门课程提供上网,让世界上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任意使用,这将促进知识的构思、成形和组织过程。……他断言,开放课程的资源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学术发表方式,其精神如Linux自由软件一样。

以前我们想到技术,总是在谈人工智能,怎么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让它们像人一样思考,具有深刻的感受力。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未来我们应该做的是,怎么利用技术让人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

我想理解宇宙,并以一种精确的方式改变它。但是,数学和物理学的问题在于,能够影响世界的大问题,要么已经被解决了,要么就是必须和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工作,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选择大脑,是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还那么少,很容易探索,并且产生影响力。

“阿波罗”是麻省理工学院所做事情的一个经典范例。发现的智力飞跃,是由人类定义困难、设计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不可能”之意义的能力驱动的。今天的学生们在挑战世界面临的种种难题时所需的勇气,部分来自“阿波罗”计划让我们相信天空不再是限制。

牛津人的时间观,是现世短暂与精神永恒的混合;闲暇与平凡的生活是如此值得珍惜,正如永恒的荣誉是如此值得追求,“就像你们会永远活下去一样学习,就像你们明天就会死去一样生活。”

在牛津,静谧而缓慢流动的时间,有历史的荣光。

但在牛津最有贵族传统的基督教堂学院,提到高贵与特权却是顺乎自然的,因为贵族的堡垒已失去了时间,只留下精神。

牛津是一个热爱知识与精神成就的地方。

国家与世界在变化,知识在爆炸,复杂的牛津机体也在不断变化、演进,以适应周遭的世界。

剑桥不是一个古板的大学,他对未来与创新有充沛的热情。

剑桥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大学和学院对城市的建筑、景观和社会生活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剑桥的本科生教育采用导师制度,这是它最好的地方。……剑桥的最大缺陷是过于实用主义。

剑桥最可爱的是人。我走在国王大街上,就会遇到许多相识的人,我们会互相打招呼。他们是可以跟我在智力上交往的人,他们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抬头望去,一只头戴王冠、高擎宝剑的雄狮仿佛正在仰天愤怒嘶吼,耳边传来的却是淙淙水声。这是海德堡老城,大学广场正中著名的狮子泉。老城的各种游览观光活动多数以此为召集点,但在更久远的时代里,它是海德堡大学学生每日各项活动都会从旁经过的地理中心。

对于这种精英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学生,读书学习与斗剑、饮酒和旅游一样,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不是通向某种生活的先决条件。

以一种宁静而有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并对所看到的世界感到满足,对于求知事物的渴望,以及对各种限度的疑问——所有这些都是哲学。

 1855年,一位美国观察家曾经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己的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付出了如此多的思考和艰辛——没有一个民族从大学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如此大的益处,也没有一个民族能使它们在国民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德国大学最注重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德国人的概念里,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到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