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作者:李治中(菠萝)文章来源:图书馆点击数:1379更新时间:2018-11-27

内容简介:

很多人不知道,40%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得癌症,因此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癌症患者。

很多人不知道,很多癌症早就不等同于绝症,延长生命,甚至治愈都完全可能。

很多人不知道,由于措施有效,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了。

但战胜癌症,把癌症变成慢性病,前提是你了解它!忌讳躲避,是下策。积极了解,才是上策。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把国际上前沿、科学、靠谱的抗癌知识,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分享给所有愿意主动学习的读者,帮助患者和家属少走弯路,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内容很丰富,干货满满。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用指南。比如,你会了解到:为什么人可以和癌细胞共存?美国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的秘诀是什么?国际前沿的免疫疗法有哪些?对什么癌症有效?用靶向药物为什么会出现耐药?应该怎么办?患癌后,应该首先问医生哪些问题?面对癌症,大的威胁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和家属在恐慌状态下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本书定能消除您的恐慌,帮助您做出正确的选择。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语言幽默诙谐、阅读快感一如既往。不是有一种说法:郁结的时候吃点甜食,心情会好起来,此书就是那样的“甜食”。

  

书评:

和李菠萝学科学,破除迷信和错觉,挺好。

                                                                        ——冯唐(作家,古器物爱好者,投资人,前妇科大夫)

我做“一土学校”,菠萝做“菠萝因子”,其实出发点都一样:社会有很多问题,往往错综复杂,人在其中感觉看不到方向,但唯有怀抱希望,系统思考,开始行动,联合协作,才能带来改变。不管你悲观乐观,都应该选择乐观,继而行动,让世界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李一诺(盖茨基金会中国负责人,一土学校联合创始人)

我和医生这个职业有着不解之缘,从清宫太医到现代西医,每一次对角色的诠释都会进一步了解,越是了解就越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科学家和医生充满敬佩。菠萝是一位有情怀的年轻科学家,写出的文字也是有温度的。我熟识的医疗界专家都喜欢他的文章,也推荐给您!

                                                                     ——张晓龙(《甄嬛传》温太医扮演者,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把癌症变为慢性病,是科学的野望,也是这个星球上每个面对生老病死的普通人的梦想。菠萝的这本书,为你揭示这场征途的点点滴滴。

                                                                                        ——姬十三(果壳网CEO,分答创始人)

这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癌症科普书籍。无论是常识普及,预防及治疗的要点,还是对流行的错误观点的辟谣,这本书都用轻松而平实的语言讲得清清白白。用理性和科学来管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

                                                                               ——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摘录:

年龄是致癌第一大因素,而中国社会正快速进入老龄化,即使不考虑吸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未来几十年,癌症患者数量也必将继续增多。我们和癌症的战争注定长期而艰苦。

我们真正的目标,是把癌症变为慢性病,用副作用小的药物,控制住它的发展。

随着医生“抗癌工具箱”里面的方法越来越多,癌症治疗将进入“精准医疗”时代,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和“低副作用”。更多的患者会接受“鸡尾酒疗法”:手术或放疗可以处理局部的病灶,化疗和靶向药物可以杀灭全身各处的癌细胞,免疫药物可以激活自身免疫系统,除了直接追杀癌细胞,还能用于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在癌细胞全面失控爆发之前,其实对身体影响应该是很小的。……人体和癌细胞,完全可以共存很长时间,甚至终身共存的。

杀死癌细胞的任何方法,都可能误伤到正常的功能性细胞,这就是副作用。

生命就是向死而生,活着的时候咱们努力追求意义,实现价值,然后,该给后代子孙让位的时候,就平静地离开吧。

要想活的久,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王道。积极锻炼,少吃腌腊烧烤食物,戒烟戒酒,等等。

癌细胞的一生,是和免疫系统斗争的一生。

对提升免疫力,昂贵的补品,也比不过免费的“规律锻炼,均衡饮食,戒烟戒酒”这十二个字。

安慰剂效应:由于患者期待并相信某种治疗方法有效,而导致理论上本应无效的安慰剂显著缓解患者症状的神奇现象。

双盲试验是目前最公正、最科学的药效测试方法,和中西医理念无关。

安慰剂效应,证明了每个人的大脑都具有非凡的自我治疗能力;其实,从出生开始,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位神医。

以往说毒副作用,大家只关注对患者身体的影响,但事实上,毒副作用应该包含所有对身体和生活的不良影响,包括财务和心理。

癌症治疗通常是个系统工程,其他费用,包括手术、放疗、各种中药,甚至去一线城市治疗的路费和生活费,都是毒性的一部分。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经济毒性已经成为癌症治疗中不可忽视甚至最为严重的毒副作用。

由于环境污染加剧,生活方式改变,癌症已经是1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意外伤害。而在美国,由于安全措施的普及,意外伤害大幅减少,癌症已经是儿童第一杀手。

中国是全世界癌症病死率偏高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中国比美国癌症病死率高?失少有五个重要原因:一是整体医疗水平落后;二是新药和新疗法滞后;三是早期筛查意识欠缺;四是患者依从性不好;五是中国“穷人癌”多,而“穷人癌”死亡率高。

2015年底,奥巴马和拜登宣布美国政府再次向癌症宣战,开始“抗癌登月计划”,……公布了6大主攻方向,分别是:高灵敏度癌症早期检测,对癌细胞和周围细胞的单细胞水平分析,免疫疗法及组合疗法,癌症疫苗,治疗儿童癌症的新方法,加强数据共享。

在美国,如果患者不知道自己病情,医生做任何治疗都是违法的。……美国是世界少数立法强制要求医生告诉患者病情的国家之一,但同时,美国癌症生存率是世界领先的,这至少从侧面证明,第一时间给患者公开透明的信息,整体看来,并不会给治疗效果拖后腿。

告诉真相,把生命的决定权还给患者,同时也卸下家属和医生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

患者本身能做的,就是努力提高知识水平,能更好地和医生合作。 研究表明,照顾癌症患者的家属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甚至比患者本身的心理问题还要严重。

只要爽身粉没有石棉污染,那它致癌的科学依据目前是很弱的。

现有的科学证据来看,单纯喝牛奶而致癌的概率,大概等于“买彩票中头奖,但在领奖途中被雷劈死”的概率。

为什么中国转基因科普成了死结?我认为根本问题不是大众不懂科学,而是不相信学者和政府。因此无论你怎么科普,都被认为是阴谋。没有信任,科普毫无希望。

工作和生活要平衡,不鼓励大家长期超负荷工作,因为工作时间长确实对身体不好,但最需要担心的不是癌症,而是心血管疾病。

我们天天要求治理雾霾等室外污染,但其实更危险的是室内污染,很简单,室内空气不流通,因此污染物浓度更高,致癌能力更强。二手烟是最严重的室内致癌物,没有之一!

如果有人说,某些癌症的早期筛查效果甚微,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盲目筛查不可取。

无论胖瘦,锻炼身体防癌都是靠谱的,不要找借口。

毫无疑问,遗传基因对一个人的患癌风险有很大影响。

事物中食盐的摄入量,跟胃癌的发病率也是正相关的。

砒霜,或许要算是人类使用的第一个抗癌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药适合不同的患者。

有自己的信仰,勇敢面对癌症,积极寻求科学治疗方法,即使晚期癌症也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淋巴瘤很多都可以治愈!癌症,不等于绝症!

免疫疗法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疗法。放疗、化疗,甚至手术,对免疫系统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把传统疗法改进,让它能更好地和免疫疗法结合起来,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总之,基因测序非常有用,正在迅速改变癌症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和家属,应该有着正确的期望值,并且知道什么样的检测是真正有价值的。

要正确理解基因测序结果,必须要有长期的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的训练。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很多人认为是传统中医才有的理论,其实西方现代医学也是如此。在癌症精准医疗系统中,这更是主流思想。

人工智能会彻底取代医生吗?我觉得不会,因为医疗是科学也是艺术,不仅需要数据,也需要情感和交流。但毫无疑问它们会成为医生最好的助手,把人类从繁复的文件分析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时间花在和患者交流上面。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