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的面孔简介摘录

作者:格非文章来源:储济明点击数:570更新时间:2015-04-08

 

 

内容简介:
    最新散文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回顾往昔岁月,阐论文坛潮流,解析大师经典
    全面客观 睿智深刻 妙趣诙谐
    著名作家格非的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值得收藏的文学正典阅读指南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格非写忆旧随笔,如同有人评价汪曾祺:心底清澄,趣味别致,看得见智慧才情流淌在真淳天性的河床。而兼具一流作家和学者两重身份、天然拥有交错视角的他写下的文学评论集,则见解透辟,不落窠臼,历来为读者称道,被视为暂时无人可以超越的经典。                                ―――亚马逊评论

读完这个会想从一些新的角度重读名著。              ―――豆瓣网评论

喜欢汪曾祺散文和帕潘读书笔记的读者,不要错过这本书,因为格非写忆旧随笔,如同有人评价汪曾祺:心底清澈,趣味别致,看得见智慧才情在真淳天性的河床。而兼具大作家和一流学者两重身份、天然拥有交错视角的他写下的文艺评论则见解透辟,不落窠臼,历来为读者称道,被视为此中暂时无人可以超越的经典。                                                  ―――封底评论

摘录:
    在那封著名的信件中,叔向似乎倾向于将法律看成是一种不得已得手段。从表面上看,他的观点确有维护“礼制”的动机。但他正真担忧的,是“铸刑鼎”的后果――对法律条文的种种利用,会使法律本身变成一纸空文,然后统治者必须用更多的法律条文加以补救,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关于这一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用叔向的观点时,把话说得更为明确:“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
    不过,在尼采那里,“音乐”一词或许还有更为深邃、复杂的含义。有时候,它是“艺术”的代名词,而艺术则是人类面对虚无、没有任何目的的世界的最后慰藉;在更多的场合,音乐被尼采描述为一种“解放的力量”,是我们了解世界隐秘和真相的主要途径。对此,列维斯特劳斯也表达过类似的见解:在音乐中也许存在着人类最后秘密的钥匙。

    文明、宗教、理性乃至科学为人的生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同时也是对赛壬歌声的远离和忽略。“祛魅”一次生动地揭示出这种保护所遗漏的部分。尼采就曾多次感慨说,假如我们听任理性的指引,对赛壬的歌唱充耳不闻,那我们可怜的我生活中就只剩下两样东西:生意和娱乐。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们在阅读《鲁拜集》时会感到十分亲切。书中哀叹人生苦短,劝人及时行乐的哲学理趣,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它既反对禁欲,同时又反对纵欲,拒绝天堂和地狱,重拾合理的人生享受,与中国文化的世俗理论也多有暗合之处。

    西方的资产阶级一旦发迹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穷人在他们的视线中消失,将他们赶得越远越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人道主义话语系统。

南方的春天特别长。几乎是寒假刚过,迎春花、金钟、梅花和樱花即于绵绵春雨中次第开放。当一簇迎春花披挂下细长柔软的枝条,沿着长长的丽娃河岸迎风怒放之时,满河的碎金的确令人沉醉。

诗人宋琳曾将师大校园比作麦尔维尔笔下的大海:一旦鲸群出现,自然惊涛骇浪,不免忙碌一番,等到风平浪静时候,正宜哲人参禅悟道。师大的校园生活恰恰就是这样的节奏:我们读起书来,亦能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甚至通宵达旦;而一旦懒散起来,要么是终日高卧酣睡,要么是没魂地在校园内东游西荡,不知今夕何夕。

    环境问题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权利和道德问题。文化是自然的对应物,早起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将财富和资源占有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刺激超级消费,加深了人与自然的隔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文化是自然的对应物。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的创造物本身就是多出来的东西,是奢侈的东西。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文化就一直与自然处于对立面。在文化与自然的争斗中,文化不断地试图对自然进行控制和驯服,并在它的领地里添加填充物和装饰物。

    让穷人在追赶富人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让富人为了甩开穷人而一骑绝尘,固然可以极大地刺激消费和生产。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对过剩性的追求,不仅仅是富人的天性,也是穷人的天性。

(摘编人:储济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