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几乎涉及到德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治理的各个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高等教育改革等,也有微观层面的大学制度、大学理念、大学发展定位、大学教授的作用、就业工作等。
摘录:
到16世纪,德国已成为欧洲大学教育的领头羊。
19世纪初,威廉冯洪保对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改革,他倡导的以“教学与科研统一”、“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为宗旨的全面大学革新,被公认为世界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宣告了现代大学在德国率先建立。
1870年起,以柏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德国主要的10所工业大学,开辟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性地建立了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大学。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其他国家借鉴学习的有效模式。
教育是德国腾飞秘密武器。
德国完善、科学、民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作为龙头和核心引导、约束、规范并促进了整个高等教育的良好运转和快速发展。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权属层面――以州为主,联邦参与;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决策层面――行政为主,民主参与;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运行层面――大学为主,行政参与;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监督层面――以法为主,社会参与;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层面――国家为主,学术参与。
2004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精英大学的计划,2005年“卓越计划”获得通过并在2006年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德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复兴”的漫漫征途。
“卓越计划”注重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
“卓越计划”是继洪堡后的又一次德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总体来看,该计划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德国高校之间的竞争,促进德国高校跻身于世界精英大学之列。
文化国家理念和法律健全保障德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充足。
联邦政府认为教育和科研是未来的支柱,是德国保持世界工业科技大国的动力,削减开支的领域很多,唯独不能裁减这两项。
预算拨款在德国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拨款中占主导地位。
高校的基本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和改善教学条件由联邦财政补助。
联邦政府通过第三方对高等学校进行科研资助。
政府出资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自成立之日起,应用技术大学就把培养能够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放在第一位,即培养在掌握足够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高技术要求的专门人才。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程师或中层管理者及产品技术开发骨干。
德国政府没有指定统一的适用于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而是根据不同高校类型展开评估。
德国拥有独特而较为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在工程教育的理念、模式等方面特色突出,在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内被公认为成功的典范之一,不但影响力巨大,而且还被许多国家借鉴和学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办学类别特征――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办学形式特征――产与学的结合;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特征――理论与实践结合;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特征――教师与工程师的结合。
在德国,继续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与其他国家一样受到高度重视,这主要是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已不再局限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评估的目标和任务在德国主要是通过竞争、特色塑造、质量监控和改善、大学自主办学、透明和国际竞争能力等关键词来定位的。
从19世纪至今,德国建筑设计专家与大学管理者一起,把塑造建筑文化和创新、发展与弘扬教育理念完美结合,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大学建筑风格。
在德国,大学一般都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
开放式的布局也使校园生活社会化,整个大学与所在的城市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开放独立,同事也使师生间的交流超越课堂的范畴。
德国高等教育的各级管理职责分明,但大学完全受制于政府;传统学位制度弊端显现,且与国际接轨困难;教授治校保障大学自由,但削弱内部管理效力。
德国大学教学管理坚持“教授治校”的原则,充分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习自由,实现弹性教学管理;
倡导科研自由,教研合一,提高大学教学水平;
采用“习明纳”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德国大学教学评估机构化、制度化,有效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德国大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宽进严出,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大学教育质量。
大学文化包含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等几个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子系统,是一个专业或一个专业大类含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是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从事该专业教学、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专业文化是行业文化的导向,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德育文化的载体。
德国大学的专业文化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德国大学教学方式创新与固化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德国大学在专业文化建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弘扬实践;
德国大学在专业设置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面向;
德国高等教育具有系统完备的体制与机制。
德国专业文化有清晰的建构。以文化引领为核心,以明确专业定位为导向,以深化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为平台,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动力,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标。
德国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运行及管理模式,依照以服务学生为导向的原则按市场规律运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德国曾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研究型大学,并开创性地将科学研究纳入为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从而确立了其高等教育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德国高校有严苛的教师准入制度,有严格的按需聘用制度,有完善的兼职教师制度,有多样化的在职培训体系。
德国大学的教授是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治学的核心力量,是治校的主导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德国崇尚“实用”和“功利”的观念,把人才培养直接地、明确地同新技术革命下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德国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都重视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逐渐形成了一政府为主导,企业、高校、社会、学生“五方协同参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
德国是举世公认的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双元制”堪为职业教育的典范,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摘编人:彭雪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