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浪潮高涨,P2P、众筹、余额宝、微信支付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加之大数据等时髦概念助阵,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媒体兴奋,公众狂热。那么,互联网金融真的能“颠覆”传统金融吗?当互联网思维对撞传统金融观念,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统天下,还是传统金融业的自我革新?究竟是谁动了金融业的奶酪?本书讲述了金融风险永远存在,必须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风险。作者从一个职员的经历到互联网金融专家,用洞察世界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当今互联网金融带给人们的喜与忧。全球互联网金融的争论之所以变得复杂,跟两种思维有关系。一种是金融的思维,讲究严谨奔放,不太喜欢看得太遥远;一种是互联网思维,热情奔放,更喜欢展望未来。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并不代表未来,人类社会会被互联网极大地改变,对于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为何如此火热,这跟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本书很有自我观点,读完会对金融有更深的理解。
摘录:
互联网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可以瞬时、分布式沟通信息,是信息大爆炸。现在众多民众和机构都使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使得互联网在消除信息对称上起到巨大作用。从金融角度来看,特别是证券行业,不论是对监管部门,还是中介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尊重投资都作为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原来中小投资者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互联网就是通过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来改变这一状况。金融世界是“暴利型”,互联网世界是“羸者通吃型”,当互联网属于金融之后,金融的便利性和互联网的垄断性结合起来,只会更加垄断和追求暴。中国金融是分业经营,这必然意味着金融业态之间会存在缝隙,所以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夹缝金融……
因为中介经手的都是大额资金,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实质都是集中资金后集中投资的行为。如果这些中介跑路了怎么办?投资人的损失怎么解决?这就出现了一个核心命题:监管的必要性。金融机构跟其他中介机构的最大区别就在监管的介入上。历史上最早的金融是没有监管的,金融一开始就是平民金融。现代银行的起源在17世纪,那时有些人发财之后,有了黄金。因为有“自由铸币”(free coinage)制度,任何人都可以把金块拿到铸币厂里铸成金币,所以,铸币厂允许顾客存放黄金。但是,这个铸币厂的所有权是归国家所有的,1649年英国国王跟苏格兰的贵族打了一架,征用了不少铸币厂的黄金作为战争军费。
现实中,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典型的有三种。
第一种是谢平教授提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去中介论”,认为该模式是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这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模式的理解。
第二种是马云提出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即“基因论”,认为金融机构使用互联网技术自我革新和优化的模式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金融互联网;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是不懂金融的外行(互联网)杀进来,成为金融行业的“搅局者”。
(摘编人: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