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之美简介评论摘录

作者:安妮宝贝、韦力文章来源:彭雪勤点击数:507更新时间:2015-04-08

 

内容简介:
    主体内容为著名作家安妮宝贝对著名藏书家韦力的长篇访谈,以随笔的形式容纳访谈内容,展示了古书在版本、纸张、装裱、刻印等方面的含蕴精致之美,怀缅了古书历经百年递嬗的艰难历史,并向前人著述之严谨、工匠技艺之精湛、古法用心之体贴致敬;另有藏书家韦力对十本珍藏古籍内容、版本递传、背后故事的解说,配以大量精美的古书照片,内容严谨详实而雅趣盎然。
    《古书之美》以古书沉淀百年的厚重与优美呈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倡导读者回归质朴、平和的本初心境,通过了解、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而淘澄心性、陶冶情趣。

    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这样的辰光貌似已一去不复返。被新世界的衍生物所包围的我们,对历史及传统,如何欣赏、表达、维持和保护。                                        ――安妮宝贝

    唐、五代、宋、辽、金之亦有可称道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数架。
我们今天所谈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怎么体现?靠的就是这些古书。我总想告诉别人,美之所以为美,到底是怎么回事。                    ――韦力

    古书之美,美在爱书的这个人,美在每一本古书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再借韦力的话来推荐这本书吧:“喜欢的人会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无聊。”                                              

                                                  ――豆瓣读者

 

摘录: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醉眠》的诗句,清简如溪水中的松影,使时间循向缓慢,放空。这种变化需要内心的基地作为支撑。

    被湮没的古时,热衷于插花、焚香、点茶、挂画的日子,手工逐一制作出端正的纺织品瓷器漆器和食物,尊重四时节气,对万物和天地的敬畏之心,对风雅和优美投以深深爱慕,对高洁和矜持的情操不失信仰……这样的辰光貌似已一去不复返。被电视新闻、互联网、科技电器、虚拟空间、化学污染……种种新世界的衍生物所包围的我们,又可以对历史及传统作何欣赏、表达、维持和保护?彼时有缺,也有光华。

    他说他不喝茶,不抽烟,不喝酒,即便应酬场合一样可以放开酒量。只是有些事情“需要收放自如的心情,要在控制之内”。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藏书者,应是老聃。他曾任职过周朝类似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官位。说明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时候,中国已有图书的收集整理,并有专人管理,可算是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今天的藏书家都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兴起,包括我在内。我们跟传统有所割裂。老一辈也有留下来的,老树发新枝,比如黄永年先生、黄裳先生,他们接续上了民国的一些文脉,但已没有气候可言。新一代的爱书人,重新搞起藏书来,只有形式上的一脉相承,藏书事实上是断档了。

    对文化的崇拜产生对它的收集和整理。那时若一个人有学问,便可能考取功名;有了功名,就有了地位;有了地位,就有了钱;知识权利和金钱是一体的。这间接说明,在那个时代,无所谓藏书人是否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

    任何一件收藏品的价值都不能违背这“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书香只能来自古籍,来自它们的墨、纸在岁月沉淀之后与书柜壁板樟木芳香的融汇。

    我收藏古书最深的体验是,它不像其他行业,比钱就行,是真的需要比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藏书家应该是绝对的社会精英,而在今天,如我这般的小人物都能得到,对我而言是幸运,对社会而言却是悲哀,这么好的东西,如此轻易聚在一个小人物的手中。由此可见,这个社会的收藏体系是有问题的,它本该由能力更大者来完成。

    而现代人依然偏好诗词忽视经学,藏书圈对这部分也认识不足,不知道中国至今为止的思维模式和体系,都是以经学系统作为主线建立起来的,对经学的抛弃是学术的没落。

    藏书是把书当作研究对象。意味着对书籍本身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读。从研究版本角度而言,藏书和读书有时候不能完全一致。

    我的感慨是知识分子不应该这样穷,他们本该是社会精英,不应该买不起古书,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应被推给古书行业。

    读书的广与博士收藏古书的基点。

    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在文革之后断档,手艺人的口口相传也被割断,结果既无文献,也无传人,要想恢复变得很难。文化断档是很严重的问题,几乎是将中国传统彻底割裂。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