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简介评论摘录

作者:郑也夫文章来源:彭雪勤点击数:829更新时间:2015-04-10

 

 

内容简介: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为什么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为什么企业招不到好人才?为什么学校忙于各项评比?为什么教师喟叹职业尊严?大家都在说教育出了问题!
    当我们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吾国教育病理》将给我们全新的启示,重新思考当前教育的病因与解决之道!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陈丹青、李公明、刘苏里、雷颐、熊丙奇、杨东平、易中天联合推荐!

    我于教育的现状与后果,久已不忍看、不敢想。多年前因辞职带出的叫骂,无理可据,极度业余,惟泄愤而已。之后,总期待院墙内外出来高度专业的话语,层层剖析这场灾难的内因与外延。今郑也夫先生大著,豁然有此担当、有此分量,所见、所涉、所指、所论,俱出入于社会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而能在在紧扣眼前的真实。目下虽未节节读毕,但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勇敢的书,而以世界范围渐趋俎坏的教育现实,比对“国情”,深具理性之力。      ――陈丹青

    教育有病,需对症下药,而当下医治教育病,只顾病相,不顾病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病急乱投医,误了治病的时机,也误了一代青年,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吾国教育病理》一书揭示的教育病理如不被重视,将成误国教育病理。
――熊丙奇

    郑也夫是一名功力深厚、特立独行的社会学家,他诊断教育病理,对全社会性“学历军备竞赛”的剖析深刻犀利、独树一帜。他主张一种“消极的教育观”,以养成健康的教育生态,深合吾意。也夫进军教育,教育之幸也!
――杨东平

    也夫对中国教育的积弊与癌变的批判一剑封喉,令人有掩卷拍案之痛。作为行走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思考之间的思想者,强烈的情感动力、深刻的认知追求、睿智的情理论辩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是也夫最可贵的个人特色,所有这些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体现出来。                                    ――李公明

    确如也夫兄所说,“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愤懑于中国教育走到这步田地,搞成这副模样;愤懑于管理者解答中国教育困境之弱智。然而,动力的愤懑却无损于论证、论述的理性客观与深刻。这,至少是本书的魅力之一。
――雷颐

    也夫说自己是老愤青,很准也很对。这个时代,如果你从事教育工作而缺少愤青情结,不论岁数,良知恐会受到怀疑。因为各级各类教育存在的问题,已不止中国问题的缩影,甚至比“集大成”更可悲可憎――它关乎的是下一代,就是说,关乎国族之未来。这部从愤怒中得来的作品,是一个仍保有良知的教师的理性批判档案,还可说是作者良心的记录。                        ――刘苏里

    从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角度阐述了教育的意义,作者的精英历史观以及消极教育理念稍稍影响了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很多观念都是可圈可点的。唯一不足的是较多的引用使人觉得作者的思想表达的有些不够深入,若能减少点引用,文章的结构组织再稍微精简点,重点阐述再深入些必是更好了。
                                                       ――亚马逊书评

    用“好”来评价本书太过宽泛,也容易让人误解为只是大道理讲得很清楚,而实践经验却一片空白,其实远非如此,从学生到教师,两种角色都充当过的我更加觉得与这本书相见恨晚,也让复读过的我对当初自己的选择更加的遗憾,回首过去才发现其实很多东西不会随我选择的改变而带来更好的结果,事已至此,只能感慨时间才是最宝贵的;作为教师,对于自己先前的认识能够在本书中找到契合点,庆幸自己并未完全被大流所淹没,郑老师带给我的是数据及实践的证明,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个体在整体中的无奈,但郑老师并未就此沉沦,反而给我们做了示范,别以为自己的力量太小不足以影响别人,作为社会一份子,就得体现自己的价值,作为教师,更加义不容辞!感谢郑老师!           ――豆瓣评论


摘录:
 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重愤懑之情。愤懑之一是对中国教育走到这步田地,搞成这副模样;之二是目睹管理者解答中国教育困境之弱智。

    当代中国教育重教轻学。虽然学校和教师明白提升能力是其要务,但是他们主要的手段,即讲授,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的是知识占有,而不是能力。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而不是教。
    发展教育的堂皇大旗下掩盖的是:教育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不是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所促成的,而是学历的“军备竞赛”所使然的;而过度竞争导致学习的异化,拿到学历常常找不到工作。

    比如当今的职业学校,政府努力促进其规模的扩大,社会对技工日趋旺盛的需求,都改变不了考生们始终报名不踊跃的现实。 社会需求与供应间存在着两种不对称:一个旺盛的社会需求可能吸引不到足够的社会成员;一项数额有限的社会需求却可能吸引到大大超额的社会成员。古今教育中学生数量超过了需求的最重要原因是地位追求。

    兴趣与好奇心常常如影随形,但它们并不是一个东西。好奇心是最初的动力,是兴趣的前驱。好奇是广泛而短暂的兴趣,兴趣是专一且持久的好奇。 我反对提倡学习刻苦,准确地说,是反对没有兴趣地刻苦读书。有了兴趣,也就不需要激励了;没有兴趣,激励毫无意义。

    保持心理健康就是要满足自己的兴趣,如果人不能满足自己真正的兴趣,就会引起一种对自身的异化。……如果没有兴趣,没有“感兴趣”,我们就没法生活或者只能过着一种糟糕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调控兴趣的供给,也要调控兴趣的生产。……人们必须去满足真正的兴趣,这样就不再会粗暴地对待生活。

    中国现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毁。中国当代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也正是创造性人才的缺乏,独立性格的缺乏,社会生活中人们趋同,从众的趋势极其严重。

    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您才是学校的雇员。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摘编人:彭雪勤)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