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的低音简介摘录

作者:王�森文章来源:吴小玲点击数:1053更新时间:2015-04-10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森院士的在复旦大学演讲集之一。 在近代中国,当新的思想典范逐渐占据历史舞台时,有不少带有传统色彩的学术论述被推挤到历史边缘,这些思想、论述、视野及方法,值得重新加以检视。“执拗的低音”借用日本学者丸山真男的词语,但这不是复古,而是回到各种论述的起点去重加审视,了解是不是有获得一笔新学术资源的可能。本书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阅读本书将帮助您学习史学的再思考。
    在近代中国,当新的思想典范逐渐登临历史舞台时,有不少带有传统色彩的学术论述被推挤到历史边缘,这些思想、论述、视野及方法,值得重新加以检视。“执拗的低音”不是复古,而是回到各种论述的分流点去重加审视,去了解是不是有获得一些新的学术资源的可能。
    本书共有正文四篇。第一篇〈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本篇包括若干主题,如重新检讨近代中国激进思想下各种互相竞争的论述、对“史家的逻辑”与“事件的逻辑”的思考、对历史人物“有限理性”的思考等。第二篇〈“心力”与“破对待”〉。本篇以《仁学》为例,说明新奇的自然科学概念如何转化了传统的道德语汇、“心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塑造,宇宙道德共同体的追求,并说明新的价值追求如何改变学术的视野。第三篇〈王国维的“道德团体”论及相关问题〉。近代的新史学强调:史学研究不应受传统道德仁义的束缚。历史与道德、历史与伦理成为一种过时的关怀。本篇探讨王国维“道德团体”说的观念来源,并借着这个机会讨论“历史”与“伦理”、“历史”与“意义”等相关问题。第四篇〈“风”――一种被忽略的史学观念〉。在近代中国,新史家通常宣扬“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梁启超)。本篇则想检视一种被忽略的史观,它强调历史是一种察势观“风”之学。

    王�森编著的《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是“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以作者的讲演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            ----京东编辑推荐


    我昨日拿到手,今天就一口气看完了,心中感受只能用“激动”来形容。如果说在今日之前,我对自己的历史观只有模糊的把握,甚至有时候都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历史观。今日读王�森此书,就觉得无处不妥帖,句句说到心里去,恨不能向全世界宣布:我就是要这样去做历史!                ―――豆瓣读者.

 

摘录: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限理性”的世界,而我们在从事历史研究和解释历史行动者是,却常常以“全知模式”来思考。

    在过去一百年,全盘西化或反西化的论述,已经被反复讨论无数次了。可是在寻寻觅觅之际,我们忘了倒是竞争性的论述的极端化倾向,一方面是传统或保守派学者对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被新思潮寄到一旁或是完全消失,利益方面是不少守旧派人士为了对抗新派,而陷入另一种没有生机的极端。

    人文的价值在于反映人的尊严和主体,而人的尊严和主体必是多元的。

    用古人当时的境界去思考古人的思想,是对古人的尊重。

    历史是进化的轨迹,天然物没有历史。
  
    史家之职责在于“存真实以关联呼应现实”。

    所以我们应把西方历史个案化、再普遍化,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个案化、再普遍化。以前都是西方普遍化,中国个案化,现在有一种极端,要把中国普遍化,西方个案化,这样都不对,两个都要个案化,再试着普遍化。在交复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理解。

(摘编人:吴小玲)

返回原图
/